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张齐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31日 16:51   新浪教育微博

  师德如镜映真情

  翻开张齐生院士的笔记簿第一页,“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映入眼帘。这是孔子的经典语录,更是年过七旬的张院士的座右铭。他将“师德”作为衡量自己一生工作的镜子,将师德贯穿于工作、科学追求中,保持着崇高的师德。他热爱教育事业,注重教书育人,具有优秀的教风和崇高的师德。他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和创造精神,深受同事和学生的欢迎和爱戴。张齐生院士自从1961年在南京林业大学工作以来,始终奋斗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先后担任学校科技处处长、竹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木材、竹材加工利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竹材加工和人造板工艺学方面的专家。他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诚于党的事业,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生产实践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用累累科研硕果书写了人民教师先进性的篇章。2003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标兵。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悲痛。作为一名科学家,张齐生的悲痛与关切来得更务实,更长远。地震后不久,他和东南大学(微博)的同行一起,开始进行木质和竹质抗震安居房的研究。很快,一种每平方米造价仅2000元左右、无需再有任何基础装修、坍塌对人造成的二次伤害要小得多,空间性、透气性也强得多的“抗震小楼”就问世了。动辄数百万乃至上亿元的污水处理工程,使得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成为一道难题。张院士主持的“生物改性竹炭城市河道污水处理”研究成果,以较低的代价攻克了这个难题。 

  一个被张院士亲切地称其为“白兔萝卜”的产品,重达9斤,是宁夏林科所用生物质醋液进行溉根培育的。多年来,张院士和他的学生们,在宁夏林科所、河北农科院果树所、山东临沂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10多个省市进行“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及应用”的大面积示范试验,使水稻对照亩产增长35.6%;水果着色好,口感好,果形增大15%,糖分增加3-5%,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1939年,张齐生出生在浙江省淳安县渡渎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勉强维持一家生计。8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全家生活更加贫困和凄凉。他有3个弟弟、2个妹妹,他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母亲虽是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却抱着“再穷,卖了毛坑也要让小孩读书”的信念,节衣缩食,供他读完了中学。1956年高中毕业时,同学们纷纷报考航空、机械、化工等工业建设的热门专业,而张齐生却选择了当时属冷门的南京林学院木材机械加工专业。大学期间,张齐生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木材加工工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1年,已是中年的张齐生似乎又回到了童年,重新与竹子为伴,开始进行竹材工业化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几十年来,他始终奋斗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先后担任学校科技处处长、竹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木材、竹材加工利材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乃至世界竹加工利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于1983年1月入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专家、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有16项国家发明专利,1995年、2005年两度获得“江苏优秀十佳专利发明人”称号。张院士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平易近人,很关心对青年教师、青年学生的培养,每年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在校本科生作几场学术报告,给大学生上党课,对青年教师、青年学生的成长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张齐生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了一支专业业务能力精、整体学术水平高、团队协作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并带领他们获得多项省市及国家奖项。在担负着繁重的科研工作的同时,张齐生院士成功培养了近百名博士后、博士、硕士。他还抽出时间,为在校本科生作学术报告,并给大学生上党课,谆谆教诲青年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引导年轻一代立志成才、敢于创新。在南京林业大学,每年新生入校后,最让木材工业学院新生期待的,是一场名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讲座。讲座的主讲人,就是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张齐生。他治学严谨,恪守真诚,以人格的魅力吸引和熏陶学生,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深入实践物我两忘

  “忘我工作、不懈追求”是张齐生的人生信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张齐生院士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他放弃了全部的双休日和节假日,不顾已年过七旬的高龄,每年平均出差百余天,亲自投入到生产实践第一线,与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亲密接触”,指导科研及产品开发,并从中发现问题,做好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回到办公室后,就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潜心研究和技术攻关,开拓进取,寻找最新科研方向。早在60年代初,20岁出头的张齐生带着学生不分昼夜地坚持在工厂劳动,患上严重的肝炎,累倒在工厂。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他突然得到一个很有价值的科研信息,在买不到坐票的情况下,张齐生不顾一切地挤上火车,站了20小时赶到目的地。张齐生院士身体状况欠佳,出差时一直随身携带一个电紫砂锅,这是用来熬中药的。但即使如此,他仍常年抱病坚持工作,兢兢业业,不计得失,把科学研究和学术创作放在第一位,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种持之以恒、不知疲倦、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令所有人折服,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张齐生院士的科研成果,工业转化率超过90%,基本每一项成果都能做转让,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长期以来,张齐生院士在科学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1984年主持完成的“铅笔板新工艺的研究”对我国铅笔工业中铅笔板生产工艺进行了重大改革,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木材和能源消耗,经济效益显著,获天津市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他70年代中期协助王明庥院士开展杨树的引种和推广试验研究,承担杨树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内容,最早提出杨木是未来胶合板生产的主要树种的结论,并系统地发表了论文,“南方型杨树(意杨)木材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竹共” 硕果累累

  张齐生院士从事的科学研究特点之一就是与竹有关。二十几年来,他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如梦如痴地与竹子打交道。竹子给他带来了多少个烦恼和不眠之夜,也给他带来无比的喜悦和欢欣。二十多年来,张齐生不顾个人的病痛和劳累,风里来雨里去,长期深入竹区帮助建厂,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先后推广并建厂几十家;同时又带着产品走遍大江南北,和企业联手开展竹材产品应用试验,成功地解决了研究开发和应用中的技术难关。他为竹材的工业化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将竹材用于日常生活的国家。但是,由于竹材直径小、壁薄中空、加工技术难度大,长期以来,竹材利用停留在原竹利用,如编织日用器皿、制作圆竹桌椅等。由于缺乏工业用途,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根50斤竹材运至山下只能卖2元人民币。张齐生院士根据收集的信息,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1984年在国内外率先开展竹材工业化利用的研究,攻克了“竹材高温软化——展平”技术难关,研制了成套设备,建立了完善的加工工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材胶合板成套生产技术,产品广泛用作载重卡车、长途客车、及铁路货车底板。目前,毛竹价格已上涨至20元/根左右。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型混凝土工程相继上马,而用于桥梁、隧道、电站施工的清水混凝土模板由于对强度、刚度、平整度要求很高,完全依赖进口芬兰生产的“WISA”模板。张院士经过几十次试验,开发出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许多性能指标超过了“WISA”模板。中国是集装箱生产大国,但集装箱底板材料长期依赖东南亚产的热带硬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热带硬木资源几近枯竭,价格一路飙升。针对这种情况,1994年,张齐生院士在国内外率先开展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课题研究,1995年发表了“竹木复合结构是科学合理利用竹材资源的有效途径”的论文,通过理论和实践验证,创建和发展了竹木复合结构和“等强度破坏”理论,为竹材科学、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该课题先后申请且获得6项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发明专利,形成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系列技术及产品,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在竹木复合结构理论指导下,张齐生院士再接再厉,相继开发了用于铁路车辆的竹木复合层积材、竹杉复合地板等系列产品。为了提高竹材利用效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张院士在国内率先从事用竹材制炭、竹炭微观构造和功能的研究,通过研究竹炭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现竹炭的微观结构类似于富勒烯碳和碳纳米管,不同于荷木与乌冈木炭。经多种方法研究表明,竹炭具有以前不知道和不了解的功能,如:超强的吸附能力可吸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如游离甲醛、苯酚、甲苯、氨、三氯甲烷等,也可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总氮、余氯、有机磷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色度、浊度、减少水体化学需氧量(COD)等作用;竹炭具有发射远红外线、释放负离子、以及水体中释放金属离子的功能,可用于人体保健。特别是利用竹炭大中孔占多数的孔隙结构,将纳米材料负载到竹炭从而使竹炭改性。纳米改性竹炭具有极强的光催化分解功能,强化了吸附功能,且避免了炭材料吸附饱和现象。 

  张齐生院士是我国和世界竹材加工利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为竹材加工利用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张齐生院士攻克了“竹材高温软化展平”等一个个技术难关,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开发出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木复合层积材等系列产品。并重视研究成果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有效地开展应用研究,使产品在众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带动建成了一大批竹材加工企业,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竹材加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提出的竹、木复合结构和等强度破坏理论被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为竹材科学、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辛勤的耕耘结出丰硕的成果。1984年张齐生院士主持完成的“铅笔板工艺的研究”获天津市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主持完成的“竹材胶合板的研究与推广”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南方型杨树(意杨)木材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竹材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技术”1998年获第二届亿利达科技奖;完成的“落叶松单宁酚醛树脂胶粘剂的研究与应用”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竹炭生产关键技术、作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2007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其中“改进的竹材胶合板制造方法”发明专利获1995年中国专利创造金奖,1995年、2005年两度荣获江苏优秀十佳专利发明人。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专著、译著8本。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目前,张齐生院士主持的“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综合利用技术”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通过了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它是木材“三剩物”、农作物秸秆、农产品果壳及其他含木质素、纤维素等生物质材料的综合利用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创新点是:一种生物质材料经气化以后,可以同时产生可燃气供发电、产生炭供工业或农业作有机复合肥;产生的生物质提取液可以制作叶面肥或液体肥用于农作物,既可改善品质又可大幅提高产量;产生的60-70℃热水可作工业或民用热源。以上四项产品的开发利用均已取得可喜成果,目前正在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进行成果的工程化转化,该项成果可使生物质材料实现循环利用,消除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量,还可以促进农业持续稳产、高产,使一斤草、一斤木材的“三剩物”超过一斤粮和同体积木材的价值,大大提高了农林生物质材料利用的附加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曾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坚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齐生用自己的境界和实际行动,对此作出了最好的传承和诠释。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 新闻深圳航空1架航班收到威胁信息备降武汉
  • 体育欧冠抽签-皇马曼城多特死亡之组
  • 娱乐黄贯中24日申请注册 在孩子出世前娶朱茵
  • 财经广药指加多宝员工持刀故意伤人 各执一词
  • 科技iPhone 5运营商或难有高额补贴
  • 博客南航乘务长:CZ3874空姐挨打事件(图)
  • 读书惊悚的湘西赶尸真相 日女追星梦沦为性奴
  • 教育洋大学组团来中国抢生源 高考成绩成门票
  • 育儿数十万婴儿信息遭泄露 取消奥数更拼爹?
  • 健康排毒减肥品让肠子变黑 甲状腺结节癌变吗
  • 女性极简VS复古 时尚大牌秋冬手袋风格PK
  • 尚品蝙蝠侠的新庄园 奢玩非洲野性大陆
  • 星座12星座闷骚男 测试爱情被打折了吗
  • 收藏翡翠价值判断标准 被损毁耶稣壁画引围观
  •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