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不改择师业,甘当孩王三十载
刘红廷1987年7月高中毕业,当时仅以1.5分之差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就在他满怀信心决定复读一年决战高考(微博)的时候,他得到了黔江区白石乡要招聘代课教师的消息,村支部书记找到他,要他把村里的学校办起来。说实话,他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但一看到他们村教育现状,他的心在发颤。由于他们村地处大山深处,与湖北利川市文斗乡毗邻,非常偏僻,学校停了办,办了停,当时村里的高中毕业生仅他一人,一栋木质结构的校舍在1983年的一场大风中倒塌,村里的孩子就只到20里外的玉岩村校读书。想到之些,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不再犹豫,打消了复读考大学的念头,决心当一名代课教师。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里人后,家里人都坚决反对。他们说,以你的成绩,复习一年,考个大学不成问题,当代课教师,工资低不说,关键是没前途。他反复跟父亲做工作,虽然他上不成大学,但只要他认真教学,将来会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考上大学,不是一件更好的事吗?深明大义的父亲听他说得有理,便不再反对。当时报名参考的38人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正式招录为一名代课教师。
1987年9月1日开学后,他主动申请回到了他的家乡——海坝村校。他回来后,只有租房上课,村民主动把堂屋免费租借给他作教室。没有课桌凳,学生们就把家里的高板凳、矮板凳带来当作课桌凳。没有黑板,他四处打听,找湖北的一位黄姓裁缝师傅借了一块闲置的裁剪衣服的案板当黑板,课就这样开始了,这样整整坚持了一个学期。在1988年的春季,白石乡中心校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解决了课桌凳,由于没通公路,他便和一些学生家长(微博)一起走50多里的山路到中心校把桌凳搬运回来,花了整整两天时间。
课桌凳是解决了,但教室问题仍困扰着他。由于农村家里的房屋都不宽敞,在第一学期中,他就带着学生搬了三个地方。想建一所学校的想法十分强烈,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后,父亲非常支持。他们到乡政府、县教委、县民宗委等单位请求资金援助建学校,经多方筹集,最后终于筹得资金2900元。经预算,建四间教室的学校需要一万元,全村539名村民每人捐款1.5元,学校便动工了。资金缺口相当大,于是他卖掉了他们家里所有的猪、牛,实在没法了,他又去找舅舅家借了3000斤稻谷卖掉后来弥补,他们全家人都投入到修学校中,所有工人全部免费到他家吃住。1988年底,学校终于竣工了。当年,他们家欠债三千多元。1989年春季,当他带着他的学生走进属于自己的新教室那一刻,他的学生比过年还高兴。这一刻,应该是他一生中最舒服、最快乐、最高兴的时候。有了教室,学校的规模也大了,由当初的一个班扩大到了三个班,中心校领导安排他在海坝教学点负责,这一干就是20年。
爱生如子情深重,含辛茹苦见历程
在这20年的代课生涯中,他经受了太多的磨难,但他认为他值,他无怨无悔。只有与孩子们在一起,他才觉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虽然代课的工资很少,1987年至1990年每月只有27.5元,2000年以后每月400元。但在这20年中,他经常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学费、给他们买文具,而他自己真的是有时候连吃盐的钱都没有。他的女儿一直都埋怨他,说他对她没有对自己的学生好,他心里非常内疚,其实,他深爱他学生的同时,同样也深爱他的孩子啊!他记得最清楚的是1992年快要过年了,他用他的工资给学生秦某、张某缴了学费,放寒假时一分钱也没有,看着别人买年货,而他却两手空空,妻子知道他的性格,最怕找别人借钱,她背着他找岳父借了20块钱,然后给他说,这是平时积攒下来的,叫他上街买点年货。他知道家里没钱,这一定是借的,他拿着钱偷偷大哭了一场。
在学校,刘红廷经常给年龄小的学生系鞋带。他教过的学生张某从小患肺炎,一走上坡路就累得喘不过气来,在他来上学的路上,有两里多的上坡路。刘红廷每天早晨都准时到坡下背他来上学,背了整整两年。还有一个学生叫谭某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走路很吃力,家长每天早上背她到学校,放学了刘红廷就背着把她送回家,一直背整整3年,现在这名学生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微博)读书。学生张某肚子痛,在他背他去医院的路上,吐了他满背,张某的父母知道后,感激不尽。像这样的例子,他已经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了。
作为一名教师,在关爱学生的同时,更主要的是教好书、育好人,在教学中,面对一些深奥难懂的知识,刘红廷总是想方设法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教学圆锥体的纵切面面积时,由于没有教具,他就用稀泥捏一个圆锥体,然后从上切下去,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高是原圆锥体的高,底是圆锥底面直径。这样,学生就都理解了知识点。
父亲护校眼失明,自古忠孝难两全
1993年4月的一天晚上,由于刘红廷去中心校办事。半夜狗咬,父亲摸黑起来去看学校,不小心摔倒在地,右眼受伤感染,由于缺钱医治不及时,后来右眼球被全部摘除,这是刘红廷一辈子的痛,但同为党员的父子俩从没后悔过。2011年刘红廷参加重庆市教委组织的“耕耘在校园、奉献在渝州”优秀教师巡回报告团,适逢他父亲重病住院,他硬是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就在今年4月23日他父亲临终的那一刻,刘红廷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回到家,长跪在父亲灵前,请求他父亲原谅,他说他的学生离不开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劳动成果遍地花
25年来,刘红廷所教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学科质量优秀。通过25年的辛苦付出,现在539人的海坝村,走出了40多名大学生。更多的学生成了发家致富的领头雁,海坝村由特困村变成了富裕村。看到海坝这20多年来的变化,他由衷地高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巨大作用,真正领会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正含义,也深深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责任的重大。
2007年8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刘红廷和同为代课教师的妻子终于有机会参加“代课教师择优转为公办教师”的考试。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结果他取得了黔江区第一名的成绩,妻子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双双成为正式教师,圆了他们夫妻俩一直以来的梦。当时的政策是按成绩的高低来选择岗位,他完全可以选择离黔江城区较近的缺编学校任教,但当他想到在家乡的边远山区的孩子更需要他时,一种责任、一种对山区孩子难以割舍的情怀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条件极为艰苦的海拔在1400多米的白石乡玉岩村校。
2008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和重庆市广电集团联合举办的“大爱中华行”的启动仪式上,刘红廷获得了“大爱中华行”的五万元善款。他把五万元善款捐给学校,用来为山区的贫困孩子建立一个“图书屋”和“贫困生基金库”。学校领导说,这钱是用来改善你家庭生活的,坚决不收。后来,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学校用他捐的这笔钱解决了一部分贫困生的困难,还建设了一个图书室,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2007年12月,刘红廷夫妇荣获“2007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08年的五一节,他又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那年教师节再次荣获“黔江区师德标兵”。2009年,他获得黔江区“山区教育特殊贡献奖”、“重庆市第二届道德模范”。2010年的教师节,他获得“感动重庆市十佳教师”。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他获得“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普通村校教师,当了20年的代课教师,是什么让他们对如此清贫的职业如此执著?是什么促使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这样不朽的成绩?是什么使他们平凡的事迹感动了重庆3000万人民?是他那献身教育事业的无悔信念、坚持不懈的决心、对学生满腔的爱和责任心。正因为如此,他才出色,才在平凡的岗位上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好评。
刘红廷坚守着平凡岗位,固守着清贫职业,甘做学生成才的阶梯,甘为学生成功的铺垫,把自己毕生心血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夫妇俩的无私奉献必将为山区教育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