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西南大学(微博)校园林荫道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满头银丝的慈祥长者,携二三学生散步,或独自面带微笑地轻松漫步。他就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南大学首位资深教授黄希庭先生。这种漫步,既是他的一种休闲,也是他的一种锻炼方式,还是他的教学方式,人们称之为“散步式”教学。看似漫不经心之中,其实充满着智者的孜孜求索,所以,这也是黄希庭为人为学为师的一种方式,一种轻松中不懈的坚守。
黄希庭出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在民族内忧外患的时代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而成长为一代心理学名师。自1961年北京大学(微博)心理学专业毕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研究生毕业,黄希庭教授已在西南大学执教近50年。半个世纪的潜心耕耘,教书、育人、科研“三位一体”,黄希庭走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闪光的学术人生。
198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
199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教师”。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荣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4年,荣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
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7年,入选“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
200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
2010年,被授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并荣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五十年如一日,一步步,带着执着的追求,和闪着荣誉的光辉,年逾古稀的黄希庭先生至今仍然走在心理学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作为有着众多学术职务、培养了心理学界众多优秀人才和广有影响的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已出版著、译作50余本(含合著、合译),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培养硕士生123名、博士生58名,为培养我国的心理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凝心静气做学问,为人师表带学生”的教书育人楷模。
坚守教师本分:为人师表带学生
黄老对待教学工作总是满腔热情、一丝不苟。他为本科生讲授过自然辩证法、公共课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流派、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十一门课程,至今还为学生们授课,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最令他自豪和欣慰的学生们,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黄老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的精神来搞好教学。他认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激发创新。
在夯实基础方面,黄老十分重视每门课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他认为应当根据教学时的实际情况,讲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们掌握每一门课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了弄清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他还组织国内的知名专家编写了《简明心理学辞典》。黄老还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上基础课时,他常常教学生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学会学习;教学生怎样阅读教科书,即概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教学生如何做好笔记,要求学生主动地有重点地记,积极听讲有选择地记;教学生怎样克服拖延,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黄希庭教授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能力的培养。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黄老经常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去学、去研究。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他组织翻译了多种国外最新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由他主持翻译的有Myers著的《心理学(第七版)》、Solso著的《认知心理学》、Best著的《认知心理学》、Sternberg著的《认知心理学》、Pervin著的《人格科学》、Pervin和John主编的《人格手册》,与Feldman合著出版的《心理学与我们》等。目前黄老正在把他的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激发创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他所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中。
黄老最欣赏的一句话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认为一位好教师应能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他对于自己的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对学生说:“做科学研究最需要的品质是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宁愿慢些,但要好些……”他严谨学风体现在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选题——写出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张榜公布,质疑为主)——实验或研究的初步成果——预答辩——正式答辩。”
“记得老师通知我开题是在清晨六点多钟,但他已经工作一个多小时了。论文交上去后老师把它批改得满是红字,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这样的严谨治学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告诫自己做学问不可以有丝毫的马虎!”黄老的学生如是说。
为了培养令自己崇拜的学生,黄老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在教学中总结积累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并运用在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允许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看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黄老总是会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时,捕捉到学生哪怕是偶然显现的某些有价值的创新观念,并及时给予指点,这些话题后来就成为了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学习和研究的课题。他的很多研究生在本科时学的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相当部分是文科学生,有感性和形象思维的长处,但逻辑思维不太理想,对什么都要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去求证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焦虑。对此,他不仅上课讲、课外讲,路上偶然碰上也要讲,在他的“步步紧逼”下,学生们终于一个个变了样,转变了学习和思维方式,形成了科研的思维,为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创造了一个别开生面、别有情趣的教学方法——“散步式教学法”。这是他实施的最生动的个别教学和愉快教学,也是最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几乎每天晚7:30左右他就会到校园里散步,这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休闲”活动,也是他实施“散步教学”的好时光。他事先预约学生,谈论学习、研究以及生活问题,边走边谈。好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就在这样的谈话里得到了肯定、提炼和成熟。
黄老对学生在学术和事业上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影响他对弟子在生活上的人文关爱。黄老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只有付出而不计回报的爱。即使生病住在医院中,他也带着学生的论文进行修改,或者与学生讨论研究设计。他常常嘱咐学生,要注意身体健康,经常向学生们传授健康保健知识,还叮嘱学生们要经常锻炼,甚至连学生锻炼用的体育运动器材都是他自己为学生购置的。有学生生病住院,黄希庭教授都会亲自前去看望。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黄希庭教授帮助他们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锻炼他们的能力,减轻经济压力。黄希庭教授常常询问学生的家庭情况,为留校学生的住房费心、为学生配偶的调动奔波。他不仅关心还在读的学生,同时也惦记着那些已经毕业的弟子,并时常留意他们的动态。他叮嘱每一位已经毕业的弟子要把自己的生活照或者小孩的照片寄给他。
黄希庭教授以开明的教学态度、创新的教学方法、民主的学术作风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为我国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从教近50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123位硕士研究生、58位博士、8位博士后、15位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等。许多学生都已经成名成家,其中不少人成果累累,已经有数十位教授、十几位博士生导师。他所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一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一篇获优博论文提名奖。
坚守学术前沿:凝心静气做学问
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时候,追求真理、不懈求索的品质就在黄希庭的内心悄然生根。他回忆说:“我在北大最喜欢的有两件事,一是在图书馆博览群书,二是聆听名家的学术报告。我在北大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北大的精神。”北大精神伴随着黄希庭教授一生,而且不断融入他的个人魅力。
黄希庭教授认为在大学里任教,不能光做教书匠,还必须要从事科学研究。因为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教师才有可能不断掌握学科前沿信息,更新教材内容;才能充分体会到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才能看得出学生的创新苗头,为之提供发展机会;才能真正懂得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常说:“我十分赞赏铁人王进喜的艰苦奋斗的打井精神,不喜欢东挖一个坑西挖一个坑那种浅尝辄止的浮躁做法”。从大学毕业后,他对时间心理问题及规律的探索坚持至今,获得了一系列成果——最先将模糊统计赋值等应用于时间心理研究,开辟了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和时间人格的概念。他的成果被国外学术专著及国内多本教科书引用。
黄老认为,人格就是一个现实的完整的人。在人格研究中国化的道路上,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价值观的定义,最先把价值观引入国内的教科书,并把价值分为十大类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教育建议;他十分注重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全人格概念。黄老的研究发现,健全人格者应该具有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一个健全人格者应能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黄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并论述了心理学研究的三级方法学,同时强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多样化,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应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黄老自参加工作以来,一边从事教学,一边用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执著地探索过各种心理学问题,主持过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有29项。
科学研究就是为人类创造新知识的活动。黄老说:“我不能确定将来的心理学家会持什么样的信念,进行怎样的探索。但我相信,从问题开始又以新的问题告终乃是心理学家求解人类心理之迷的必然途径。”正是这种深邃的问题意识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使他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始终走在心理学界的前列,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其中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二等奖。
坚守知识分子情怀:建设西部回报社会
1961年大学毕业后,黄希庭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当时四川重庆饥荒全国闻名,他却以北大高材生身份来到了原西南师范学院,至今已辛勤耕耘五十年。他领导的西南大学心理学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目前已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等。
作为心理学大师,黄老平时十分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与普及。1990至1995年,黄希庭教授研究了厂矿子弟校的教育改革。1996至2000年,黄希庭教授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小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学。如他和四川省武侯中学合作,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逐渐使武侯中学发展成为四川省重点中学。早在1991年,他在《人生心理咨询手册》的前言中就曾言辞恳切地表明,推动他热切地编著此种大众文化读物的动力,是想“满足社会各界人士对心理咨询的需要”!2010年,他在《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序言中又讲道“多年来,我的一个心愿就是让心理学走向大众,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机关、走进军营、走进企业。如果这本书的建议能够对广大读者的实际生活多少有些裨益,我们将感到无限的欣慰。”
对大众需求的了解,促使他在服务大众的路上没有停止过。他从1982年开始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他主编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读本》(包括学生读本、家长(微博)读本和教师读本),2000年主编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2001年主编了《职业中学心理健康读本》(包括学生和教师读本)。他还对学困生心理、中小学的班风校风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深受实验学校师生、家长和领导的好评和称赞。出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人生》、《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走向成功的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等著作。自2006年开始他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该项目对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这项研究宏观层面上将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微观层面上将有助于人性尊严的提升、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成长,将中国的心理学应用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有助于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11年,该项目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会,鉴定等级为优秀。
坚守人民教师职业操守和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凝心静气、为人师表,黄希庭教授正引领着一大批心理学骄子,行走在科学研究服务人类的最前沿,书写着学术人生的不老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