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维,男,中共党员,1958年3月出生于云南省马关县夹寒箐镇尖山村委会一个名叫新寨的苗族小山村,1977年高中毕业后被聘用为夹寒箐镇尖山新寨小学民办代课教师,两年后转为公办教师,成为当地苗族村寨中第一个吃“国家粮”的咪哚(“咪哚”在苗语里意为“小伙子”)。
从教35年来,不论是当民办代课教师还是公办教师,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杨永维始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呵护,始终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庭来管理和经营,始终在三尺讲台上满怀激情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朴素而又朴实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教育了一批批学生,逐渐成长为当地苗族同胞中的佼佼者,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排头兵。
坚守——挥洒一份执著和钟爱
夹寒箐镇地处中越边境,全镇总人口约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9%。像杨永维这样能拿到高中文凭的苗族青年,当时在夹寒箐镇乃至整个马关县都寥寥无几。于是,夹寒箐镇党委政府很快找到杨永维家,欲招聘杨永维为夹寒箐镇公安派出所治安管理人员,但被杨永维婉言谢绝了。他毅然选择了当一名代课教师,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家乡的贫穷和落后,其主要根源是缺乏文化科技知识。虽然当教师很单调、很清贫、很劳累,但很充实、很自豪、很值得。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杨永维就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山里的孩子们。每当看到多数苗族青壮年只顾喝酒,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家庭越来越不和谐时,每当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时,他更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
杨永维先后在夹寒箐镇尖山新寨小学、干沟小学、尖山小学任教,小学语文、数学、音乐、科学等各科无所不教,无所不能教。他还教过几年的复式班,在担任村完小校长18年的时间里,每学期课时量均在20节以上。
在忘我的工作中,杨永维收获到了快乐和成功,却愧对了亲人。在他任尖山小学校长18年间,虽然离家不到2公里,但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他的爱人天天就在学校旁的田地里劳作,而他却连最简单的为她抬一下篮子的时间都没有。面对这样的丈夫,他爱人毫无怨言,总是对他说:“你是学校的父母官,你不为学校做事谁来做?”每每听到这话,杨永维内心就感到无比愧疚。
从教30多年,杨永维从来没有向组织申请调到条件较好的其他学校,甚至曾两次放弃了改行的机会。他总是向规劝他“向上走”和“跳槽”的好心朋友说:“我的衣胞之地,虽然偏僻和落后,我不坚守,谁来坚守?”
每当遇到那几位现已当上科级领导而当初曾是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时,杨永维总是觉得对不住自己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女,谁叫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照管好自己的孩子呢?在把全校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呵护时,他却忽略了自己的孩子。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但他没有后悔,他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就是既然选择了教师,就应该全身心付出。
如今,已头发斑白的杨永维,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次苦累相伴,多少次与周末失约,多少次同节假日频频擦肩。然而,他却自得其乐,丝毫没有怨言。
“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当教师。”面对自己这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杨永维默默无闻地坚守着,奉献着。
育人——倾注一生心血和汗水
杨永维始终认为,要让学生成才,先要让其成人。于是,他高度重视学生养成教育,教真育爱,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针对当地苗族学生不爱学习、少数过早婚嫁的实际情况,杨永维组织教师积极深入学生家中,认真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针对部分苗族青壮年喝醉酒后爱打自己妻子的陋习,杨永维组织班主任在本班召开“尊重妇女,关爱他人”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男女平等,友好待人。为消除少数民族学生胆小自卑的心理,杨永维与体育教师一道,陪伴和指导学生强化篮球基本功锻炼,终于在全镇小学生篮球运动会上夺得了奖牌,增强了自信心。
杨永维始终认为,良好习惯是人的一生中取之不尽的财富。不良习惯则是人的一生中永远偿还不清的债务。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他注重一日常规管理,从学生宿舍管理抓起,抓实抓细学生按时作息、被子叠放、鞋袜摆放等,不断营造和丰富互帮互助、自强不息、温馨宜人的宿舍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掌握安全防范和自救自护本领,杨永维结合“三生”教育工作要求,采取明确安全责任制度、举办安全法制讲座、注重安全宣传教育、抓细重点环节监管等多种方法和途径,认真抓好道路交通、食品卫生、防震防灾等安全宣传教育。如今,尖山小学学生遇到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均会驻足向乘车人行一个标准的队礼,遇到来学校检查工作的上级领导,都会主动问候一声“老师好”。
杨永维很善于将爱国主义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不用交钱,还能在学校享受一日三餐。为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祖国、热爱祖国,每当学生在校集体用餐前,他都要组织学生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同时,他还经常组织学生到离校不远的仁和镇阿峨村参观熟悉壮族农民版画制作,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家之情。
为了消除语言障碍,让低年级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杨永维在摸索和思考中慢慢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苗汉双语教学,让少数民族教师担任低年级教学任务,通过开展“双语”教学,让学生从民族语言逐步向普通话过渡。同时,由各班班主任负责监督本班学生,凡进入校园,低年级必须使用双语交流,高年级必须使用普通话交流。通过努力,语言教学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学生升入到夹寒箐镇中学等学校后,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有礼貌,生活自理能力强”。
服务——彰显一种胸怀和智慧
“一校之长,充其量就是一名地道的服务员,如果不能让上级领导放心,让家长(微博)和社会满意,让学生成人成才,那就是失职。”多年来,杨永维始终用这句话来要求和衡量自己。
1994年,组织安排杨永维担任夹寒箐镇尖山小学校长,他深知肩上的担子的分量。尖山小学地处夹寒箐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学校四面环山,海拔1400米,没有围墙,土木结构的教学用房四周是一片荒草地,周边群众的牛、马等牲畜自由出入学校,泥土操场一到雨季便成了“牛滚塘”,马嘶牛鸣与学生的读书声混杂一片。这曾经是培养和教育他成长的摇篮,当他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母校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为师方知为师难”的含义。面对如此恶劣的教学条件,他没有退却。为了不辜负组织对自己的期望,让大山深处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杨永维多次找村委会干部协调,村委会针对校园周边村子作出规定:谁家的牲口要是进入校园,就由户主负责学校一天的校园环境卫生。从此,群众的牲口不再乱闯,学生终于有了一个安静、清洁的学习环境。
尖山小学现有学生215人,其中少数民族213人,占学生总数的99.1%。学生覆盖12个村寨,有的学生要走1至2小时的路程才能到校。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往返上学很困难也很不安全。自1985年开始,学校实行半寄宿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上级拨付的经费显得杯水车薪。为了确保更多的学生不再跑读,能够吃住在学校,安心学习,经多次与村委会协商,杨永维终于争取到了学校周边的3亩多荒地用作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并争取到5亩多的一片柴山。他发动师生自己动手,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春季学期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秋季学期主要种植各种蔬菜,不断改善学生生活。
杨永维要求以班为单位自行开荒种地,利用每周一节劳动课和课余时间进行管理,收获的劳动成果转到学校食堂,并建立高年级学生每生每学期种菜收成超过100市斤发放学习用品等激励机制,不仅解决了学生食堂蔬菜品种单一、不新鲜、不安全等问题,更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能力。
仅仅满足于“有吃”是不够的,在“有吃”的基础之上更要“吃好”,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杨永维再次探索出一条解决“吃好”的新途径,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养殖业,大力养猪、养鱼、养鸡。种植所获既可供学生食用,也可用作猪、鸡、鱼的饲料,加之学生剩菜剩饭也可利用。如此循环,种养殖所获足以满足住校学生生活需求,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2007年,尖山小学被列为云南省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项目试点,建成了一个20立方米的沼气池和一个30平方米的猪圈,为开展勤工俭学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尖山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每年可饲养并出栏肥猪20余头,家禽近200只,鲜鱼近100公斤,极大了改善了学生的伙食。目前,学生在校每顿均能吃上三菜一汤,且每顿均有新鲜肉食,同时能做到每星期更换菜谱,营养搭配科学合理,学校伙食水平远远超过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伙食水平,一部分学生甚至周末都不愿回家了。
2012年春季学期以来,为确保顺利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这项民心工程,杨永维建立健全了《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定期检查制度》、《厨房人员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和《餐厨用具消毒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到“职责清楚、责任到人”,确保全校学生都能吃上安全的营养餐。
为了节省开支,杨永维动员每位学生每学期从自己家里抱来一只小鸡,编上号,集体饲养,若小鸡中途夭折或被黄鼠狼等叼走的,再由学生重新从家里带来小鸡补上,直至小鸡长大可以出售或宰杀来供学生食用。
尖山小学校门前有一条小河,这是到达学校的必经之路。不住校的学生每天都得过河4次,枯水季节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但雨季河水上涨时,学生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被河水冲走,学生的安全常常压得杨永维寝食难安。杨永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计划着修建一座经久耐用的“爱心桥”,多次向上请示汇报,可一直未能立项建设。当地村民又拿不出那么多钱。没办法,他只好动员周边村民搭建简易木桥,但木桥终究耐不住河水的冲刷,没多久就被席卷而去。无奈之下,只能组织老师轮流护送学生过河,既费时又揪心。
为尽快解决修桥的问题,1998年,杨永维自费买了一部二手傻瓜相机,把河水上涨,学生不敢过河及老师护送学生过河的危险情景拍摄下来,冲印出20多份,分别寄给州县有关部门,希望得到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原云南省文山州都龙锡矿就出资近3万元,帮助尖山小学修建了一座跨度4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希望桥”、“爱心桥”。至此,悬在他心中多年的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杨永维对学生的健康也记挂在心上。他的学生罗某一天晚上突然发病,且病情相当严重。由于交通不便,杨永维和这位学生的班主任只好背着学生连夜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才把他送到家里。由于治疗及时有效,罗某很快康复回到学校。还有学生李某半夜感冒发烧到40度,惊慌失措的同学敲开了杨永维的门。因为没有退烧药,他就用农村的土办法给学生降温,一直守候到天亮。
教真育爱,大爱无疆。荣誉的背后流淌着辛勤的汗水,而滴滴汗水则折射出一条条做人的准则。35载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杨永维却觉得从从容容。他的每一份付出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广大群众的赞誉。他曾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镇政府评为“优秀校长”,1993年被评为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1994年、2002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2011年9月荣获第二届“云南教育功勋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