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位朴实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工作中,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首首汉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新诗;他,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用青春和热血,在雪域高原上奏响了一曲和风春雨润桃李的育人赞歌;他就是山南二高校长李小运。
李小运,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后被分配至西藏山南地区工作,先后在山南地区第二中学、山南地区师范学校、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工作,现任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他生于青藏高原,长于青藏高原,秉承父辈的志愿又奉献于青藏高原,收获于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西藏二代”,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西藏”。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西藏,献给了民族团结,献给了民族教育。2007年被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和西藏军区政治部评选的“国防教育先进个人”,2009年全国教育学会“全国百名优秀中学校长”。
志存高远书写无悔的青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如诗人艾青所写的一样,李小运也深深地爱着西藏——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23岁那年,怀着献身西藏教育事业的梦想,带着青春和朝气,李小运告别雾都重庆的繁华,为了父辈的理想和嘱托,来到雪域高原,来到这片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为了这一片土地,不到45岁的他,已经头发花白,皱纹重重,常伴着先天性高原型心脏病、高血压及习惯性肺水肿。如今,他除了是一个“西藏二代”,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西藏”。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是生命的禁区。自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无数建设者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从祖国各地奔赴西藏,冒着高原的严寒,顶着高原缺氧的危险,辛勤工作,用双手换来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累累硕果,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了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他们被称为“老西藏”,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创造出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老西藏”们不仅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下一代。很多人把孩子放在了内地,让亲戚朋友帮着照顾着看,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照顾、关爱,往往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和父母没有什么感情,甚至还有隔阂;难怪每次休假回家,孩子总说:“爸爸家在四川,人却在西藏,爸爸总像流浪的鸟儿每年迁徙,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每每听到这些,李小运这个钢铁汉子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但擦干眼泪,他依然会回到自己永远热爱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因为那里承载着他的理想和希望,承载着民族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在藏工作已经23年李小运,如今也步入了“老西藏”的行列。孩子还是和内地的亲戚生活在一起,年老体弱又多病父母依然相依为命,无人照料。但这种骨肉之情他必须割舍,这种分离的痛苦他也必须品尝。因为他自己说过,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绝不回头!
爱无止境唱响团结的赞歌
西藏是一个民族地区。这里90%以上都是藏民族,同时也有少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僜人等。因此,这里的民族团结工作摆在了一切工作的首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几代民族工作者为这里的民族团结工作付出了心血,才有了今天西藏和谐安康的民族团结新局面。李小运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也许是因为“西藏二代”的缘故,他很早就知道了“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他更是把民族团结工作列入所做工作之重,将民族团结铭记于心,把民族团结付诸于行,真正为民族团结工作做到了尽职尽忠。在藏族兄弟的眼中,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好兄长;在藏族学生心里,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好长辈;在汉族同事的心里,他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楷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要促使学生成才,更要使学生成人。有一年的7月底,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按时返回学校上课,李小运亲自乘车到200多公里以外的贫困学生扎西次仁家里。说服他的家长(微博),让他按时返校。因为是夏季,由山南地区前往错那县的道路经常会遭遇泥石流,道路不通。他去的那天早晨,刚下过一场雨。道路中断,他只能在别人的指引下步行来到了扎西次仁家中。当一个满身泥泞的人出现在扎西次仁家门口时,扎西次仁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老师,你放心,我一定按时返回学校,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2001年10月份的一个晚上,天刚刚黑下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就把他吵醒。一名学生焦急地对他说:“老师,赶快找洛桑,他不见了。”随后,他就带着班里几位班干部找遍了学校的各个角落,最后决定亲自去这名学生的家里扎囊县扎其乡阿雪村家访。时间已经到了晚上11点多,高原凛冽的寒风冻得人浑身发抖。站在公路边苦苦等待的李小运终于拦住了一辆前往拉萨的皮卡汽车,抹黑前往洛桑的家。天色太黑了,风又大,汽车又在桑耶渡口遭遇了一场小车祸,所幸没有受伤。只能选择步行,可是眼睛却被打烂了,天黑加上道路不熟,20公里不到的路途,他走了近3个小时。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到了洛桑的家,本来想骂他一顿,可是当他看到洛桑卧病在床的父亲时,他忍住了。他语重心长的对洛桑说:“家里有困难,你可以给老师说,也可以给学校反映,我们大家和学校都可以帮助你呀”。说完,他用自己被石头划破的手拿出了1000元钱,交给了洛桑的母亲。这位一句汉话都不会说的妇女,只会流着眼泪不住的点头说:“突基切!突基切!”。他们哪里知道这一千元钱,是李小运下午就打算寄给父亲看病的医疗费。
2004年,当他得知学生索朗罗布因家境贫寒无法上学时,立即慷慨解囊,用微薄的工资为该学生垫上了高中三年的所有学习费用,并率先进行捐款。全校教工在他的感召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这位同学度过了三年的难关。
点点滴滴都是爱,分分秒秒总关情。2004年,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建校伊始,美术教师扎西旺杰在调入学校第二天就突发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山南地区及拉萨治疗无效,被紧急转往成都治疗,生命垂危之际李小运率先捐出个人一个月工资,并号召教师捐款,解决了这名教师的治疗费用,挽回了他的生命。
2008年9月,一名家在那曲地区的女学生因突发疾病——腹部肝囊肿,需住院治疗,他再一次率先捐款,并号召全体师生奉献爱心,解了这名学生的燃眉之急。像这样帮助困难学生上学的事例在他身上还有很多。“爱生如爱子,更要甚于爱子”,这是李小运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0年,在李小运校长的倡议下,山南地区二高成立了“助学基金会”,每年筹款30余万元,为200多名学生解决了上学困难。在李小运的不懈努力下,山南二高从未出现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
献身教育谱写激荡的人生
清晨踏着第一缕阳光疾步迈入校园的是面容憔悴的他,黄昏追赶着夕阳最后一丝余辉匆匆走出校门的也是他。这是山南地区二高所有师生亲眼目睹的事实,这是李小运校长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生诺言“我用热血注教育,我用青春换桃李”的实践过程。
1989年7月,带着献身民族教育的理想,刚刚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李小运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在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岗位上,认真工作,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教育方法,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自2004年担任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以来,李小运始终坚持立足山南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山南二高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
在教育生涯一开始,他就积极要求担任班主任工作,不畏班主任工作的忙碌与繁杂。他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日志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用来勉励自己:“怕辛苦莫入此门,图轻松另谋他路。”在22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担任了9年的班主任工作。这9年里,他甘于奉献,不求索取,不求回报,他带过的许多农牧民学生在他的教育感化下,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实现了自己成人成才的理想,成为了社会主义新西藏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0年6月,李小运所带班级的学生索朗仁增因为学习基础较差,无心学习,准备辍学打工。得知这一情况,李小运就将这名学生带到自己的宿舍,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就业指导。建议他在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西藏传统绘画这门职业技术。这名学生接受他的建议,认真学习,毕业后从事了藏式民居的绘画装饰工作。再后来国家投资西藏农牧民民居改造中大显身手,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这名学生事后总是逢人就说,“没有李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23年的教育生涯中,李小运始终默默奉献,求实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西藏的民族教育事业抛洒着青春与汗水,以引人注目的教学成绩和卓越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通过自身的刻苦钻研和实践,他不仅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出色地完成了教学工作,而且在学校管理工作方面,将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笃学敬业的精神贯穿其中,实行科学化、民主化管理,使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04年担任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以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热情、毅力和汗水,带领着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努力使山南二高这支教育新军迅速成长和崛起。在22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执著地追求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也向山南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李小运常说:“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就属于党和国家。”他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并用青春、热血、汗水乃至一生献给了藏区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