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生于1924年,1948年毕业于当时的南京中央大学畜牧系后,一头扎进草地农业科学的研究领域,至今已逾一甲子。疾风知劲草,八十多年的风雨人生、六十多年来的学术生涯成就了他——任继周院士。
追求真理,坚定信念,无怨无悔六十年
任继周毕业于1948年。和建国初期的许多大学生一样,他怀着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的豪情壮志,来到地处大西北的兰州,投入了科学研究。作为当时十分宝贵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勤奋工作,并于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科学研究的同时,坚守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认真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著作和当时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坚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遭遇起落沉浮、挫折坎坷乃至不公正对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未曾动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虔敬之心不可失”。
任继周一直遵循实事求的原则,在科学研究中立足国情、从我国的草原实际情况出发。他依据我国现阶段草原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生产方式,提出甘肃省不能照搬其他地区“以粮为纲”的做法,要反弹琵琶念好“草木经”。只要浏览过任继周的著作就会发现,他的研究既不是纯粹形而上的理论思辨,也不是纯粹形而下的资料汇编,更不是理论和资料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处处充满了思辨的光辉,同时又具有坚实的实地调查基础。这里面既有对中国农业起源的实证考察,也有对华夏农耕文化的思考分析;既有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也有对农业总体战略的系统思辨;既有对草原生产流程的具体论述,也有对草原发生发展矛盾运动规律的探寻摸索。
奠基草业,肇建体系,如画江山任指点
60余年来,任继周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在草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在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畜产品单位、草原利用与改良、草原季节畜牧业、草坪学、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健康评价、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草业科学学科框架构建等领域均做出了创造性与开拓性贡献。有些分支学科系根据他本人的成果发展而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草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任继周最早将西方和前苏联的划区轮牧先进理论和方法全面引入我国,并在试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山草原整套划区轮牧实施方案,针对我国不同草原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他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试行全面的划区轮牧,获得了巨大成功,为此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彰。划区轮牧理论的创立,开创了中国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全面启动做了理论准备,牧区放牧管理更加科学、产量不断提高。任继周不仅作出了理论贡献,也以亲身实践探索和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从而使草业的先进理论蕴含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距离百姓生活不再遥远。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草原就在前方,草原绿起来、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继划区轮牧理论之后,任继周另辟蹊径,于1978年在对甘肃等西北诸省草原畜牧业考察和草原生产流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这两个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从空间维度优化整合草原生产要素,而后者则是从时间维度优化整合草原生产要素。任继周的这项理论应用于畜牧业之后,最高可使单位面积草原的畜产品增加11倍。该理论的主体被完整地纳入大型专著《中国植被》,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同名影片,并译为英文,被广泛介绍到国外各地区。
针对我国草原自然环境的多样化特征,任继周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对我国几大不同类别的草原地带分别进行了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任继周以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为依托,先后主持完成了研究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的多个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综合提炼出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的发展模式,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逐级放大了生产效益以至出现倒金字塔模式,被《光明日报》誉为“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1978年任继周在甘肃天祝藏区万亩草原上进行了全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高山草原改良中间试验”,产草量、载畜量和草原生产能力均实现了至少翻两番的增长,畜产品单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极大解决了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造成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已经和正在深刻影响着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1981年以来,任继周又在贵州率先开展了我国南方岩溶地区草地的开发研究,先后担任农业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南方草地实验示范区建设”项目技术专家组组长和联合国UNDP和新西兰政府资助项目“云贵高原草地农业系统的开发研究”项目的技术总裁,对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系统的研究累计长达20余年,他建立的跨地域科技系统工程使得当地草地产草量增加11.5倍,由此引起畜产品单位大幅增加,从而使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加8倍之多,被贵州省委省政府称为脱贫致富的“灼圃模式”。成为进一步与市场结合,发展为“晴隆模式”的科技支撑。
任继周在草业科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紧密把握科学性、全面体现学术性、深刻反映原创性、始终保持群众性,因而具有影响深远的战略性和当之无愧的权威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梅西大学就设立了“任继周奖学金”, 2008年7月召开的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上,他受邀担任了会议的总顾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在这一科学领域中享有的崇高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善于开拓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草地畜牧业显著增产和农牧民大幅增收,维护了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以草地畜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极大促进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热肠济世,心系苍生,为民立命固邦本
任继周取得了多方面的突出成就,却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研究,他面向现代中国草地农业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关怀现实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满腔热情献身西部大开发,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奔走呼吁。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踏上改革开发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国体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走向世界,中国健儿在国际体坛上纵横捭阖,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无尚光荣。当时的任继周也是体育迷,在关注中国体育比赛的过程中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十分缺乏像样的、具备国际水准的运动场草坪,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赛场发挥。他根据国内外草坪学与草坪业的现状与趋势,组建了我国最早的草坪研发团队开展国际开学术交流。根据他的技术体系建成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运动场在1990年曾作为第11届亚运会主场地,在2008年又承担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任务,此外还有作为全国青运会主场地的沈阳体育中心运动场,它们被国内外专家与教练员、运动员誉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运动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数十年来的科研实践,任继周对我国草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长期以来,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河西走廊到内蒙草甸,从南海滩涂到青藏高原,从岩溶地带到大漠绿洲,祖国的草原大势了然于胸,也形成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一系列构想。1999年,他致信甘肃省委,提出在陇东黄土高原以平凉为中心建立巨型畜牧业基地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平凉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落实,并请任继周前往指导,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至今,草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完善黄土高原地区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2002年,任继周参加了国务院研究室组织的南方草地考察组,经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向中央提出了实施西南岩溶地区现代草业和奶业行动计划的建议。这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及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迅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2007年,为了落实温家宝总理“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改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任继周参加了甘肃省政府召开的“关于民勤荒漠化治理总体思路”座谈会,他以系统耦合理论分析民勤问题,指出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着手”,呼吁更多的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并倡议建立示范基地。对于20世纪末以来全球普遍出现的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粮荒”,任继周提出了自己关于“食物安全”的思想。他指出我国面临的不仅是粮食安全问题,而是食物安全问题,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是解决食物安全危机的长久之计。
育人为本,荣辱皆忘,桃李四海耀丹心
任继周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和基地建设,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批正规的草业科研教学机构和学术刊物,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为推动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1年,任继周在兰州创办了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1989年任继周创建的甘肃农大草原系和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组建的学术集体共同被批准为国家级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这是我国当时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任继周为重点学科点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2001年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其学术力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02年,在任继周的推动下,经甘肃省政府、农业部和教育部批准,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微博),成立了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成为部属综合大学中首家草业学院。现在,草业科学已经成为兰州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
任继周1955年开始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培养草原学研究生,是我国草原科学领域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导师之一。1964年在甘肃农大畜牧系正式设立了草原专业并当年招生,任继周为畜牧系副主任,主管草原专业。1966年“文革”前,任继周在甘肃农业大学共培养了10名草原学研究生。1972年,草原专业升格为独立的系,任继周任系主任,这是我国农业院校中第一个草原系,面向全国招生。
在任继周的主持下,农业部通过了由他和学术集体提出的以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草原保护学、牧草栽培学、牧草育种学等专业课为核心的草原专业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草原专业统一教学计划,它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高等草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与保证培养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1981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草原学硕士生导师,1984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位草原学博士生导师。1983年与1991年任继周受农业部委托,两次牵头召开会议,分别制订了“攻读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了“攻读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了“攻读草原科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被农业部批准并颁发各高校施行,它对规范我国草原科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整体培养质量起到了奠基作用。“草原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获1989年甘肃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制订我国草业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出版配套教材,提高整体培养水平”项目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作为第一获奖人,获《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任继周创建了4门专业课,编写了相应的专著,著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等专著13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草原牧草部分,2008主编的《草业大辞典》被认为是我国草业科学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先后创办并主编了《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草业科学》、《草业学报》,后两种已被国家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并被CABI做为其文摘基本刊物。
任继周执教的六十余载,始终未脱离草业科学的教学工作,尽心尽责培育新人,桃李满天下。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任继周继续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其中已有五十多人被聘任为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二十多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草业发展培养了一批科研、教学和管理领域的骨干。对于研究生,任继周说:“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我主要是指出方向,给以支持,帮助成长,不多干预。”在指导学生期间,任继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锻炼。在论文署名、项目负责、项目奖励等方面尽可能让学生排在自己的前面,促进人才成长。对于条件比较落后艰苦的西部来说,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继周说:“我是用至诚和工作吸引人才;尊重每个人的特长和志趣;关心每个人的前途;尽可能关注福利”。上世纪90年代,出国潮也在西部盛行,任继周所在的团队也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南志标教授,是任继周的研究生。在任继周的鼓励下,南志标也曾在国外留学(微博)。1989年“六四”风波时,南志标正在新西兰攻读博士学位。那时许多留学生在国外滞留不归,但这时南志标致信任先生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以灼热的语言表达了按时回国的决心。而今,南志标教授已成长为我国牧草学领域的首个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秉承任继周献身草业的精神,以南志标为代表的任继周的学生们正成为草业科学的科研、教学和管理领域的骨干。“我的接班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培养他们的专业责任感,尊重他们的抉择,不多干预。”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立足西部,也跟自己一样献身草原草业研究,任继周感到由衷的欣慰。
他诲人不倦,尤其是对于青年学子总是有求必应,给予帮助,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向上攀登,看到青年人的成长与进步,便表现出由衷的欣慰与喜悦。他身为我国草学界的院士,从不盛气凌人,总是温文尔雅,谦虚祥和,平易近人。与之交流,如沐春风。他不但是学识渊博的学术大师,而且以其身体力行的敬业精神和经年累月的勤奋,默默地为他身边工作的晚辈们树立起做人、做学问的榜样。
2009年,任继周获感动甘肃人物、百年兰大——特殊贡献奖,被农业部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称号,在甘肃省庆祝第25个教师节上荣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0年,在庆祝中国草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荣获中国草学会首届“杰出功勋奖”;2011年,又荣获国务院扶贫办第一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并被评选为“CCTV2011年度三农人物”。
任继周担任了数十年的校长、院长、教授、博导,做的都是育人的工作,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今天草业科学在中国已形成规模,门下桃李绽放四海,任继周庶几无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