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1988年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走进了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一干就是24年。她教的近百名残疾学生中有多人获得了市、区红领巾奖章,更有数人摘金夺银。现在,她的学生有的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工人、农民,有的顺利进入了普通学校或高一级的学校。她就是曾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民特教先进工作者”等众多称号的特教教师李银环。2012年,她还被光荣的推选为十八大代表候选人。24年来,她用满腔的热情、无私的爱在培智这块特殊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
真爱孩子,开启残儿的心灵之门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残疾孩子是神上神。” 这是李银环最喜欢的一句话。孩子是需要爱的,尤其是残疾孩子,他们因残导致不会沟通、不会表达,甚至把自己的内心死死地封闭起来,让你根本无法与他交流。
怎样才能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呢?李银环的回答是:爱是良方。但是要真正爱上这些残疾孩子,还确实不是那么容易,他们就像是一只只丑小鸭:思维迟钝,行动迟缓,有的浑身上下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再有就是他们不正常的偏执行为,甚至有的孩子还把她当成仇人,又打、又抓、又咬……所有这些都很难叫人去爱。
面对这些,李银环丝毫不在意。每天早晨她都早早的来到教室,开窗、扫地、擦桌椅,以清新的环境来欢迎孩子们;课上耐心地教他们学习;课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天冷了,帮他们穿上外(微博)衣;天热了,给他们擦去汗水;指甲、头发长了,给他们剪;脸、手脏了,给他们洗。没有埋怨,没有责怪,更没有呵斥。她用博大的宽容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滋润着这些残疾孩子们干涸的心田。渐渐的,他们很快认可并喜欢上了她。早晨上学来,他们会像小鹿一样蹦着、跳着跑进教室,在她的脸上亲亲,此时的李老师会感到无限的幸福,既使孩子们还有缺憾,在她心中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班上曾有一个家在外地的5岁重度弱智孩子自理能力极差,刚来时,每天都要尿湿裤子好几回,屎拉在裤子里好几次,每一次,李老师都把他湿漉漉、臭烘烘的裤子脱下来洗,并用热水把他的下身洗得干干净净,为了防止得湿疹,还要给他抹一些爽身粉,然后再给他换上干净的衣裤,让他享受到干净整洁的舒适。为了训练他上厕所的能力,李老师每节课的课前、课后都要带他去厕所,教他解裤子、蹲坑;一开始他不配合,躺在厕所的地上又哭又闹,她就抱着他,哄着他,一次次,一遍遍,从不厌烦;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以后,这个孩子终于能自己上厕所了;与此同时,他还学会了认字、说儿歌……
李老师常说:我们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去爱、去做,才可能换来教育的成功。她坚信,只要心中有爱,黑夜便不再漫长,而奉献这份爱心去感化孩子、教育孩子,则会使整个世界充满阳光,让他们感到人间处处真情在,让他们鼓起自立于社会的勇气。
有一个弱智女孩,13岁了,一个周一的早晨,她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她从五六十里外的农村赶到学校,一见面就对李老师说:“李老师,孩子来月经了,自己又不会弄,您能帮帮她吗?”看着家长(微博)无奈而又期盼的目光,李老师诚恳地说:“放心吧,孩子就交给我,我一定会帮她弄好的。”家长含着泪走了。从此,李老师承担了给孩子换卫生巾、洗内裤的任务。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一开始,孩子不太配合,经常把李老师的手、衣服弄脏。为了今后更好地训练和教育,不应让孩子有丝毫难堪,每次她都是微笑着用信任的目光激励她,不到半年时间,孩子终于学会自己料理了,并对李老师充满了信任和友好,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后来还成为班上的干部、老师的小助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教育儿童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可见,教育的真谛就是爱心的无私奉献。李老师也正是用这滚烫的爱使一个个残疾儿童站立了起来,用青春年华和心血爱出了味道,爱出了名堂。
读懂残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李老师说:爱残疾孩子只有“爱的情感”和“奉献”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多年的工作,使李老师深深感到,在处理残疾孩子的问题时,理解、尊重是最重要的。他们虽在一个班,但年龄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残疾程度不同等等,造成了他们个性差异极大,而他们的生理缺陷,又使得他们的情感脆弱,有很强的自尊心、很深的自卑感。教育时要格外细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李老师对孩子们从不呵斥,从不出现鄙视的目光,他们回答问题有错误时,她就用微笑、耐心、启发、等待,引导他们正确的回答。当他们犯了错儿,她会摸摸他的头,用眼神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她从不急于批评,因为她知道他们是一群身患残疾的孩子,他们有耳无法聆听,有嘴无语争辩。她从尊重和理解出发,从事实入手,理智、认真地处理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们感到老师一丝关怀的眼神,一个轻柔的动作,都饱含着从心底流淌出的真挚情感。
李老师为了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都搞评比,除了主题墙上的大评比台以外,还用一个大田格本作为每天的小评比台,并委托一位叫丹丹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搞每天的评比。
有一天,几个学生拿着一个小田格本怒气冲冲地找她评理,李老师一看那本上面写着班里所有同学的名字,名字旁边还打好了格子,格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扫地,做操”之类的词语,很像班里搞评比用的表格。
她问:“这是谁的本?”
几个孩子用手一齐指向一个男孩子:“小明。”
李老师再一看上面的评比结果,全班只有小明一人全打了对钩,其余的每人至少打了三四个叉,尤其让人震惊的是,李老师也被列入了评比栏,而且也得了一个叉子。
学生们义愤填膺,他们生气的理由很充分:一是他没资格评他们;二是他自己几乎是样样平庸;三是他竟敢评老师,还给了个叉,胆大包天。
怎样处理这件事?经过深思熟虑后,李老师做出了一项决定:除丹丹继续担任评价员外,也欢迎小明和其他同学的加入,组成评价小组,而且老师也和同学一样是被评价者。这个决定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立即就有包括小明在内的四名同学报了名。这样做的结果,使评比台的作用加强了,它不仅成为了老师引导、教育学生的基地,还成了学生们自我约束的强大力量。懒散的小明自从光明正大的当上评价员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多次被评为礼貌标兵、劳动标兵、助人标兵。
刻苦钻研,期盼铁树能开花、结果
当教师难,当特教教师更难。想当初,李老师从事聋康工作时,没有完全适用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更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所教的学生又是小的三、四岁,大的十六、七岁。不仅年龄差异大,听力也极差,并且大多数孩子入学前,没有经过任何语言训练,有的还是聋、脑瘫加智障的多重残疾孩子。如何使他们学会交流、认字、计算呢?为此,她开始积极地学习,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兄弟学校的老师学。此外,还进行了相关的大专、大本、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儿,她的专业理论知识变的更加丰厚、扎实了。
在实践中,李老师发现拼音是聋儿走进有声世界的一把钥匙,为此,她从语言学、语音学、治疗学等多种角度去研究每一个拼音。为了掌握每个音发音时的口型、舌位、气流、颤动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反应规律,她兜儿里,每天都放着一面小镜子,中午别人休息时,便拿出来反复练习、琢磨;下班后别人都离开了学校,她却加班练习;空节课,为了不影响别人备课,她竟然跑到操场上,顶风冒雪练习;晚上,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她就把自己关在厕所里练……就这样,她总结出了活动舌位图、无意识发音、身体辅助法等多种拼音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编订出适合聋儿的《语言训练》教材,为学校的聋儿康复教学打下了基础,也使我区的聋康工作走向深入。
与此同时她还进行了多项区、市的课题研究,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共有五十多篇论文获区、市、国家级奖,她先后讲了十多次市、区级研究课、公开课和二十多次校级研究课、示范课。在市“特教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了语文学科“四项全能第一名”;参加区“春华杯”的课堂教学评优,获得了“一等奖”。并获通州区“名教师”、“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连续4次被认定为市级骨干教师。
在培智学校校庆大会上,一位聋生走上讲台,向客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叫曹…,今年十二岁了。你可知道,三年前,我不会叫爸爸、妈妈,是老师手把手的教我写字,教我说话。现在我学会了叫爸爸、妈妈,但我最想叫的是我的老师——我的好妈妈,妈妈……”会场里立刻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旁边的李老师,眼泪控制不住的流淌下来,她说,这是幸福的眼泪,这是成功的泪水。就是这个孩子,为了让她学会发音,李老师一遍一遍的教她,嗓子哑了,吃点药接着教,终于她能发音了,虽然声音是那么尖利刺耳,但李老师却把它当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她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时间长了,她的耳朵有些聋了,嗓子也沙哑了,但她丝毫没有后悔,她从学生的进步中感到了自豪、幸福。
自从走上了学校主管教学岗位之后,为了让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她和同事们又致力于培智课程纲要以及教材的编写工作,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她利用假期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城,走遍了小的图书摊点,自费购置了大量的参考书籍,并认真研究了幼儿园教材、聋校教材、培智教材、普小教材和大量参考书目。和同事们一起编写出了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课程纲要和教材,规范了学校教学工作,推进了学校的发展。
携手家长,共促残儿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残疾儿童来讲,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往往胜过正常的儿童。怎样把家长拉进教育者行列里来呢?李老师认为:要让家长关注孩子,看到希望,放眼未来。她感到,沟通很重要,沟通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必然的桥梁,教师和家长必须做到真正的沟通。家长每次接孩子,她都与他们交流,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家访,探求家长的心声。还利用“家长联系卡”每天向家长汇报孩子们的情况,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变化,从而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让家长看到曙光。
班里有一个6岁的聋儿,妈妈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个孩子,从不带他上街,也不许他下楼和别的孩子玩。外出时,要求他摘掉助听器,要求他不许出声,更不许他用手比划。6岁的孩子本来是天真烂漫,而他却是谨小慎微、不苟言笑。有一次李老师带孩子们去天安门,别的孩子都像快乐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只有他,揪着老师的衣服躲到老师的背后,小眼睛怯怯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这对无辜的孩子来讲简直就是一种悲哀。
为了转变家长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李老师一个学期就上他家去了5次,与他的妈妈促膝谈心。一开始的谈话多是在他妈妈的哭声中渡过,李老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聆听她内心的痛苦,和她一起落泪,并细心开导,慢慢的她们的谈话里出现了笑声。他的妈妈渐渐地从逃避现实变成了接受现实,正视现实,从而使孩子找回了童真,找回了欢乐。
学生王某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退学了。当孩子含着泪一步一回头的走了以后,李老师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行,一定把孩子要回来。她骑上车,走了近百余里的路终于找到了他的家。她对家长说:“您别着急,孩子上学的事我来想办法。”回来后,她找校长、找残联,把孩子上学的困难一一汇报,终于,残联给孩子送来了资助,学校减免了孩子的上学费用,孩子又回到了学校,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在体育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多次代表市、区参加全国特奥会、市特奥会,获得多块金牌、银牌,为我市、我区更为学校争了光。
满园花开才是春。作为市级骨干教师,学校的教导主任,她是倾囊而授,当看到老师们成长为骨干教师,看到他们捧回的一张张奖状时,李老师感到无比欣慰。
2010年,李老师获得了通州区首届杰出人才奖,她把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并成立了培智学校的专项奖金——特教红烛奖。她希望这10万元带来更多、更大的收益。
二十四年过去了,李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到:“我既然选择了特教,就选择了为残疾学生服务一辈子,我将会无怨无悔的在特教这块土地上继续用爱耕耘,直到绿满大地,花开遍野。”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如一日在平凡的特教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和无限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