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呛于丹不如多谈昆曲

2012年11月19日14:23  江南时报    
■李晓亮 成都人,资深评论专栏作者■李晓亮 成都人,资深评论专栏作者

  就如名家汪世瑜所说,于丹是个奇女子,对昆曲台词不能说倒背如流,至少都能顺畅地背下来。一个昆曲演员要做到这点也很难,而她做到了。对于完全不懂昆曲的大多数评论者而言,就事论事,批于丹是否可以不那么理直气壮呢?

  “于丹遭呛”,算是昨日微博界最热闹的事儿了,而起因则是北大的一场昆曲演出。17日晚,北大百年大讲堂举行昆曲雅集演出,演出本身是大师云集,精彩纷呈。但在结尾时却出现了“于丹上台,观众起哄”的插曲。

  从最开始的传播路径看,就因为“于丹”和“北大”这两个标签——如果是王丹在武大[微博]被呛,张丹在浙大[微博]遭嘘,甚至不可能激起人们点一下“转发”键的兴趣。可是,于丹被呛,而且事关北大,这事儿就有了天然的标本价值。

  不少人们在传播扩散时,甚至自动省去了真实性的把控考量。“于丹”自动被等同于那个满嘴仁义道德四处开讲,满钵心灵鸡汤到处兜售的学术超女——何况她最近刚说了“不崇尚选举,不崇尚制度,但崇尚道德”的脑残话;而“北大”则是一个暮霭沉沉积弊沉疴积重难返的官僚学府。

  但是“于丹在北大遭呛”,则反转了上述所有负能量,立马正能量满格爆棚。似乎心灵鸡汤的罐子,被北大斗士威武地打烂在地。

  可是,即便第一个“造谣”的哥们已删去他那条传播甚广的“滚下去”的微博,但为“于丹遭嘘”而欢欣的人们,似乎也不为所动。

  这样的批评似乎可以无视事实,或者说不用就事论事,只要核心论点不错,任何事实由头都可以借之发挥。这样的批评,是否也有些偏离靶心呢?

  呛声四起中,唯独少见谈昆曲。因昆曲演出而起的插曲,满屏指摘却无关昆曲,确也诧异。请于丹,是因她至少包装得像昆曲爱好者或研究者。

  我曾在央视上看过她谈昆曲,就如名家汪世瑜所说,于丹是个奇女子,对昆曲台词不能说倒背如流,至少都能顺畅地背下来。一个昆曲演员要做到这点也很难,而她做到了。

  不管昆曲是否算得上国粹瑰宝,于丹被呛多少是因她被认为“还不配点评”,那么对于完全不懂昆曲的大多数评论者而言,就事论事,批于丹是否可以不那么理直气壮呢?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