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庭:移动互联让求知过程缺乏乐趣

2012年12月07日02:32  新浪教育 微博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院长兼任IRI网络舆情研究所所长,张树庭先生中国传媒大学[微博]MBA[微博]学院院长兼任IRI网络舆情研究所所长,张树庭先生

  2012年12月6日,以“education3.0—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国教育”为主题的新浪2012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JW万豪酒店隆重举行。新浪教育[微博][微博][微博]盛典自2008年创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已成为中国教育界、媒体界的品牌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本次盛典揭晓2012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中国榜样家长[微博][微博][微博]、微博风尚大奖等重要奖项,独家发布《教育Did you know》微视频。此外,为鼓励行业奉献者,首次启动了“点亮教育未来”亮灯仪式。

  历年盛典最受关注度的环节当属年度巅峰对话,今年新浪亦邀请教育行业专家针对“移动互联网能否颠覆传统教育方式”这一话题进行现场辩论,现场观点碰撞、精彩异常,辩论已经结束,以下为现场嘉宾中国传媒大学MBA[微博]学院院长兼任IRI网络舆情研究所所长,张树庭先生的发言实录:

  张树庭:作为乙方的二辩感到很惭愧的是,我的普通话不如甲方普通话好,我很开心是甲方的观点是同意我们的观点,是改变不是颠覆,移动互联产生非常大的改变,当然也包括教育。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支持获取知识更加的便捷,对信息的理解更加的容易,而且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意见,这都是他的优点。但是教育这种变化是否达到了颠覆的程度?也就是说使得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认为绝无可能。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专门研究教育哲学的,是中国传媒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杨旭东教授,他说人类千年延续下来,教育内容的经典是教育间接的连续性,这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包括学校教育的宗旨,他的目的,他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何况,移动互联网相对传统教育有先天的弱点,虽然获得信息更加容易,但是我们可能缺乏求知过程中的乐趣,我们可能会缺乏对知识的敬畏。虽然对信息的理解更加容易,但是我们思考力、想象力会下降。虽然更有针对性,但是我们一辩说缺乏师生互动的氛围,这是他基本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首先不可能颠覆。第二,我们要承认他的作用,他的作用是有目标,是有他的适用性。我总结了几点,移动互联网更适合知识的传递,而不是价值观的教育和文明的传承。他更适合流水线式产品的生产,而不是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他更适合的是技术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他更适合的是继续教育,而不是学历教育。更适合的是高级的教育,而不是基础的教育。

  刚才黄总和董先生提到了,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碎片化学习知识永远不可能是系统的,基础的知识,所以移动互联也许对于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级教育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里我要提一个非常强烈的观点,我认为对于一个儿童教育时期,初级教育时期,移动互联如果大规模的推广,如果应用在这里面,实际上是网络时代物质和精神双重鸦片,这是我比较严重的指控。

  为什么有这样的指控?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危害。从身体上危害,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视力、身体发育和手指的灵活性。我们的儿童只会一指禅,这是一个问题。有网友讲,移动互联发展了,对这个有激励是眼科和各大医院。第二,儿童心理和行为,导致他沉迷于移动互联一系列的游戏和不良的信息里,他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缺乏辨别问题是非的能力。在这时候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仍给移动互联的教育,会导致知识的碎片化、思维的简单化、心里的孤寂化。这是我深深的担忧。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