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两高校食堂检出“镉米”(图)

2013年05月20日11:32  信息时报    
广外南国商学院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封存的8袋镉超标大米。广外南国商学院[微博]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封存的8袋镉超标大米。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邝凝丹 通讯员 魏晖晖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日前,广州市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局通报称,广外南国商学院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抽检的大米和排粉镉含量不合格。消息一出,在两校之中引起极大反响。昨日,广外南国负责人称该校并没有一粒“镉米”流入餐桌,问题米已全部封存,而仲恺的“镉排粉”则曾使用半年,在抽检之时停用。食品专家称,消费者无法辨别“镉米”,责任主要在于质监部门。

  广外南国:“镉米”从未入餐桌

  5月17日,广州市食药监局公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广州市餐饮环节米及米制品抽检信息通报,通报指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食堂大米镉含量不合格,检测结果是0.31m g/kg;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第一食堂排粉镉含量不合格,检测结果是0 .22m g/kg。市食药监局已对问题大米及米制品采取控制措施,禁止使用。

  事发后,广外南国负责人对记者称,该校并没有一粒“镉米”流入餐桌,被检测的问题大米一直封存从未使用。

  据介绍,今年2月27日开始,广外南国根据媒体曝光的湖南“毒大米”事件进行自查,随后发现学校第三饭堂有来自白云区太和镇一家供应商送来8袋湖南大米样品,该批大米为湖南攸县石羊塘田星大米厂生产的“好日子”珍珠米。学校随后通知第三饭堂就地封存此批大米。

  3月6日下午,白云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组对8袋湖南大米样品进行了封存并提取样品检验。一周后,市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局太和中队派出工作人员到校告知,湖南大米样品检验镉超标,并对8袋大米就地封存。从4月1日至今,市、区食药监局均有派工作人员到校检查“镉米”封存情况。目前,该校还在等待市、区局对大米的具体处理指示,而从2月27日起,该校已改用江西白玉兰牌大米。

  记者在广外南国饭堂经理黄威良的指引下,来到饭堂的主食品仓库,看到里面放着8袋大米,每袋标示重50斤,均封上了写有食药监局字样的封条。随后,校方还出示了该批大米的相关证照,以及白云区食药监局入校检查时的产品样品采样记录、现场检查笔录复印件等。昨日下午,白云区食药监局负责人也称,校方所述情况属实,不过还有更多相关信息有待市局发布。截至发稿前,记者未从市食药监局获取更多信息。

  仲恺农学院:“镉米粉”用了半年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饮食中心的谢主任告诉记者,2月底湖南“毒大米”一事爆出后,校方就对食堂进行了检查,发现所用大米都非产自湖南。但此后,海珠区食药监局抽查时发现,产自东莞道滘镇的翠竹排米粉镉超标。

  谢主任称,当时学校食堂共有9包翠竹排米粉,每袋重9斤,当即被封存,3月8日被送到市局抽检。“在2月底被检查后,我们就改用了广东新兴县生产的另一种米粉,质监部门证实这款米粉生产厂家并非涉事企业。”4月15日,该校签收到以上检验结果。

  至于“镉米粉”在仲恺食堂的使用时间,谢主任透露,从2012年9月1日开始,使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但用量并不算大。“每天全校的使用量大概5到10斤,也就是半包到1包的量。”

  谢主任称,目前没有发现学生有什么不良后果,“以前我们食堂工作人员有时都会吃这种米粉,但大家对米粉都只是偶尔吃,也不像大米那样每天都吃,危害并不大。”

  两校呼吁:食堂要安全,政府需出手

  记者采访时,两所高校相关负责人都称,这些“镉米”均是通过正常渠道、合法程序进入校园的,没想到还是出现此漏洞,呼吁政府应该为高校的食品安全提供更多帮助。

  据广外南国负责人介绍,食堂采购大米时,供应商须提供税务登记证、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但要进行专业检测,学校实在没有资质与能力。而仲恺的谢主任则呼吁,目前省教育厅设有统一食品招标平台,但目前只针对大米、食用油等大宗物资,如果食用量较小的米粉也能加入这一采购平台,就能进一步提高校园食品的安全系数。

  他称,如上海市有专门高校采购平台,所有物资,哪怕只是青菜也是经过那平台统一采购配置,“我们广东还没有建立,不像上海规范,希望省教育厅可以加大这一块的建设。”

  相关新闻

  “镉米”信息公开,为何“躲猫猫”?

  据新华社电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为何“躲猫猫”?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5月16日公布餐饮环节一季度食品抽检数据,在抽检的18批次米及米制品产品中,有8批次产品镉超标。但是并未公布所检不合格产品的品牌、生产单位及销售单位名单。有媒体采访报道称:“市食药监局表示,不便透露被检出镉超标大米的品牌。”

  17日晚,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四家被检米及米制品镉超标的使用单位及其镉含量,但是仍旧没有公布不合格米及米制品的品牌及生产厂家。直到18日晚,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公布了不合格米及米制品的生产厂家及品牌情况。但是对于产品流向及查获数量则仍未公开。

  记者致电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采访时,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局的消息以网上的为准好吗?其他的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这个事情,有新的情况我们会公布的。”随即挂断了记者的电话,对于记者提出的采访问题至今没有回复。

  事实上,这种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躲猫猫”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今年2月底有媒体报道湖南部分镉超标大米流入广东,广东省卫生厅在通报镉超标大米流向时称“部分退货的问题大米由湖南经销商销往广东省个别地区用于饲料用粮”。什么是“个别地区”?至今仍旧未公布相关信息。

  广东一位长期在食品执法部门工作的执法人员说,对于含有镉、黄曲霉素的这类不合格“慢性中毒”的食品,一般情况下不会突然引发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迫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压力,于是对食品企业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身既不易受到法律制裁,也能保住“乌纱帽”。

  “决不能把不良企业的利益和地方GDP置于公众食品安全利益之上,消费者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该尽快公布调查过程及调查结论的详细情况,让公众知道不合格产品的具体品牌、生产单位、销售单位,尽快查清不合格产品的流向,同时有关部门要对故意隐瞒信息的责任人进行行政问责。

  (相关言论《“镉大米”监管不力 乌纱帽该落地》见A10版)

  镉是如何“进入”大米的?

  据新华社电 作为我国传统的“鱼米之乡”,湖南出产的大米却为何屡屡笼罩在重金属污染阴云之下?专家分析认为,这首先与湖南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形成的工业布局密切相关。

  湖南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土壤中重金属本底值本来就比较高,加上湘江流域历来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和重化工业密集区,沿线集中了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布点的大型重点工业企业,特别是水污染严重的有色冶金、化工、矿山采选等行业占全省80%以上。

  偏重于重化工业的经济布局使湖南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湖南省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工业领域所形成的重金属污染形势有所缓解,但在旧的工业污染源尚未得到彻底根治之际,新的重金属污染源又出现了。专家分析,农产品中出现重金属超标,除了土壤受污染的原因之外,农业投入品滥用、外源性污染、养殖业污染以及工业漂移物等因素也日渐显现。

  专家:常人无法辨别“镉米”

  记者就“镉米”一事采访了数位食品专家与水稻专家,专家一致认为,“镉米”源于土壤污染。

  华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刘永柱教授介绍,“镉米”大部分源于种植环境和土壤问题,此外种植过程中灌溉的水受污染也会导致这问题,而肥料则一般不带有重金属成分,没有“责任”。

  而仲恺食品学院院长白卫东表示,“镉米”无论外观和味道,与普通大米皆无不同,只能靠质监部门加强检测方能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就应加强对土壤的监测,多做土壤改良工作,对大面积含镉土地,应采取一些去镉措施。

  此外,仲恺食品学院教授赖健称,大米一旦被发现镉超标,一般无法去除,只能“废掉”。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