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记者 马海燕)中国人民大学[微博]今日正式发布该校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区别与以往考试型、学分制的培养模式,历时一年多推出的该路线图触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引起了该校师生极大关注。
该路线图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着眼于“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通过精实课程、国际研学、名师沙龙、拓展支持、全员导师、研究实践、双选认证、公益服务等八项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
其中,直接影响所有本科生学习的精实课程制度倡导深度教学,强化知识基础,减少了课程总学分要求,加强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扩大学生课外研究的空间。
国际研学制度则鼓励学院一级的、专业对应的学生交换协议,通过团队化、稳定化、品牌化的核心课程吸引留学[微博]生,并为本校学生争取更多交换学习机会。
名师沙龙制度促进杰出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培养纯正的学术趣味,学生也可根据兴趣自主注册沙龙,累计参加16个学时沙龙并通过一定考核,可冲抵一个跨专业学分。
拓展支持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身体、心理和意志等方面的基础,实施的项目包括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外语口语能力提升、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心理健康关怀等。
全员导师制度通过多种途径落实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读史读经典、课外研究实践、专业实习、毕业研究等方面的有效指导。
研究实践制度通过组织“千人百村”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着力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双选认证制度旨在促进学生跨专业学习,各专业课程按照一定比例和程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达到相关专业的副修要求,可申请认证并获得副修专业或学位证书。
公益服务制度的出发点是增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实施社区服务、扶贫支教、文化助残、法律援助等各项专业志愿服务,并设置学分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现高等教育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这是长期艰巨的过程,希望通过制订实施路线图,促进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为承担使命、奉献社会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