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签约率不高

2013年06月19日10:48  北国网-辽宁日报 微博   

  昨日,记者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截止到6月8日,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66.73%。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为52.27%;本科生签约率为65.40%;高职专科生签约率为73.17%。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到创新高的699万人。省教育厅介绍,2013年我省预计高校毕业生人数27.2万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为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行动(简称“专项行动”)。目前,全省已征集的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由5月27日的26.79万个,增加到28万个。

  装备制造业岗位占28.44%

  省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到5月27日,全省共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涉及企业1.35万户。此次收集的就业岗位按行业划分,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贸易、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等,分别占岗位总数的28.44%,19.06%,6.13%,5.48%;按企业类型划分:国有企业260户,股份制企业4022户,民营企业7829户,外商投资企业364户,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93%,29.83%,58.07%,2.70%;按岗位性质划分:管理岗位3.55万个,专业技术且有相应专业技术要求的岗位12.82万个,其他岗位10.42万个,分别占岗位总数的13.27%,47.84%,38.89%。

  52场招聘会促成就业意向33811人

  为了给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我省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的密度和力度。记者从省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获悉,截止到6月9日,全省各市共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招聘会52场,入场招聘企业近8000家,提供岗位数15.1万个,达成意向数33811人。其中,不久前在沈阳师范大学[微博]举行的“2013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大型招聘会”上,有5200多名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达成意向1933人。

  此外,沈阳市专门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百日攻坚”系列活动,开展"1+6+7"联合招聘大会(1个市人力资源市场,6个区级特色专业技术人才市场,7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指标考核体系。

  全省汇总上报的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已经通过辽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网(www.lnrc.com.cn)向社会发布,大学生求职者可登录网站进行查询和下载。同时,信息数据也已经发送给各高校和省教育部门,高校毕业生可登陆校园网进行查询和下载,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各级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网站同辽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网进行链接,实现信息共享。

  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 张胜昔

  相关新闻

  毕业生双选会上演“非你莫属”

  本报讯 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王莹[微博]报道 企业老总面对面、现场达成签约意向……现实版招聘上演了一幕“非你莫属”。

  昨日下午,沈阳市青联、青企协企业进校园送岗位人才招聘双选会走进了沈阳大学,从200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25位求职者,有2人在现场与企业达成了签约意向。

  整个双选会打破了以往企业先收简历后面试的模式,而是分为沙漠求生、毛遂自荐、真金不怕火炼、谈钱不伤感情和一拍即合五个环节,为的是让企业和学生之间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过程。在沙漠求生环节中,现场要求在模拟的紧急求生环境中,同学们要从给出的15件道具中选择5件,并给出自己的求生理由。参与到其中的学生认为,这种新颖的方式更能展现自己的实力。

  经过五关的角逐,最终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任盛奥与王冬冬在现场与企业达成了签约意向,而他们的就业方向都与所学专业并不相关,分别是储备干部和人力资源。

  任盛奥也告诉记者,“在参加这次招聘会前,我一直想找一份老师的工作,一直都在投这方面的简历。有了这次机会,我觉得不选择本专业范畴的工作未必不是一种尝试,也觉得更适合自己。”与任盛奥有相同想法的求职者并不在少数,他们都希望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受到专业的限制。这一点在招聘企业看来,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正确定位。

  整场招聘会上的岗位从销售到储备干部,较为多样化,工资待遇2000元左右。对此,同学们都表示可以接受,均表示,在初入社会之时,这样的待遇已经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未来的上升空间还需要自己多做努力。类似于此次的招聘会,还将陆续在沈城的20多所大学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阅读延伸

  岗位多于毕业生 为何就业仍严峻

  28万个就业岗位将提供给27.2万个毕业生,从岗位数量上来看是充足的,那么为什么就业还形势严峻呢?

  对此,专家分析,这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企业的专业需求和薪资待遇等都有关系。求职与招聘,大学生和企业双方都要进行相应的选择。有的高校毕业生就表示,更愿意选择去大型国企、机关单位工作,主要是图个稳定,宁愿放弃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

  而一些企业更倾向于拿出相对艰苦、薪酬不高的基层岗位让新入职者前去锻炼,以观察其是否具有深度培养价值,但这有时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存在差距。

  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 张胜昔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