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大学新规争议发酵 禁童令引论战

2013年07月11日10:19  法制晚报    

  日前,对外经贸大学开始执行“禁止儿童入内”的规定。孩子被拦在校门外后,家住附近的居民刘学(化名)将事情发到了微博上,一场“论战”由此开始。

  在1000多条唇枪舌剑的争论中,居民和学生争论的焦点也从孩子能否进入校园发酵到此前存在的食堂“蹭饭”、学生租房等种种问题上,对外经贸大学和周边社区这对“老邻居”相互间的种种不满,也被放到了台面上。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矛盾在国内很多大学和周边社区都存在,如何破解,众说纷纭。

  事件

  儿童禁入  引发居民学生“论战”

  刘学所住的芍药居社区离对外经贸大学实在太近,中间只隔了一道20米宽的育惠南路,相当一部分钟爱“光顾”校园的居民,也都来自这里。

  近日,对外经贸大学的保安开始执行拦截孩子入校的规定,让周边居民很不满。尽管随着学生放假,保安放宽了对儿童禁止入校的尺度,但听说有此规定后,带孩子来遛弯的居民也在减少。

  相比校内氛围的缓和,刘学的微博却日渐火爆。在他和学生们言语的交锋下,相关评论已经涨到了1000多条。不再局限于儿童是否该进入校园的问题,从学校资源被占用到学生租房扰民,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发出声音。

  事实上,在对外经贸大学的BBS上,一直有学生关注着刘学的动向。每当他在微博上发布新观点,都会有人通报消息。

  最终在几天前,刘学关闭了微博的评论功能。但他仍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学生“控诉”

  你们不仅来“蹭饭”还来“消暑”

  在很多人看来,对外经贸大学校园面临的不单是儿童进入带来的隐患。

  大三学生小秦在刚入学不久就发现,因为校园食堂价格便宜,附近不少居民选择来这里就餐,学校的资源就此被占用,“不说别的,排队就要多花不少时间。”

  除此之外,学校操场也加强了管理,学生必须凭证进入,工作人员甚至会查问所住的宿舍位置核实身份,校外人员需交费才能进入。

  即使如此,周末操场仍然“人满为患”,如果不提早去,很难占到场地,这更让学生觉得,“校外的人员就不该让进,现在还是那么多人。”

  除了认为资源被占用,学生们的矛头还指向了校园环境的变化。从去年开始,小秦发现,图书馆旁的广场上每晚都会聚集一群老人,放着自带的音响跳舞锻炼。

  居民“反击”

  吃烧烤、晚归喧哗的不是你们吗? 

  在学生们提出不满后,不只是刘学做出了反驳。7月初,芍药居社区网上出现了一篇名为“禁止贸大学生来芍药居社区吃露天烧烤”的帖子。

  帖子指向非常明确,每晚芍药居社区周边的道路,露天烧烤摊成群,不仅乌烟瘴气而且影响了居民休息。即便白天摊位散去,地上仍留下各种垃圾和油污。帖子称,烧烤摊的食客以贸大学生居多。

  刘学解释,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附近烧烤摊卫生条件堪忧,居民大多不会前往。他同时称,街道上占道摆摊的无照商贩,不少是出售手工饰品,瞄准的消费群体也是学生。

  类似的帖子在去年夏天就曾出现,当时有激动的居民甚至留言说:“把那个大学迁到郊区去。”

  此外,更让居民们不满的是,随着不少学生进入小区租房,还带来了的扰民问题。

  一名房屋中介证实,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尤其留学[微博]生,是附近租房的主体。

  与之相伴的,刘学等居民开始“控诉”,学生们喝酒晚归,还总是大声喧哗。

  对此,芍药居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租住在小区的贸大学生确实不少,也总有居民们来投诉租客扰民现象。“但没法证实每次都是贸大学生所为。”

  昨天,法制晚报官方微博及本版组微博“法晚微校园”对此问题提前发起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继续就此话题与本报官方微博和“法晚微校园”进行互动。

  反对开放

  德州老刘:物权法不会禁止儿童参观大学,但维护物权所有人对所属物的拥有权、处置权。

  刷屏狂魔长工王_司考照样干:学校不是社区公园之类的场所,职能上并不负有对外开放的义务。

  支持开放

  瓶盖儿YY:既然是公立大学,各种经费取之于民,就应向公众开放。就是不知道,除了公厕外,为啥带“公”字的地方为啥都那么牛!

  我才是有的人:个人认为,包容、开放、自由之精神,任何大学都不应蔑视!

  历史沿革

  城市扩张  芍药居成了大社区

  其实芍药居居民区与对外经贸大学的摩擦是近几年才产生的。 

  据说芍药居得名于此处曾有家主卖芍药的花店,早年间只是一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小区才开始兴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正式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微博]

  几乎和学校“门对门”的芍药居甲2号院的老人们见证了邻居的变化。“那会儿东门可没这么气派,就是个小木门,但我们也爱进里面溜溜。”

  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之后,惠新里、芍药居北里以及元大都等多个小区陆续建成,芍药居地区成为了一处名副其实的大社区。在地铁芍药居站建成、人大[微博]附中等名校入驻后,这里更是吸引了不少租客。

  芍药居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称:“现在我们所有的小区都是满负荷的。”

  高校扩招  500亩土地承载2万人

  而上世纪末,高校扩招,对外经贸大学校内的人数也在增加。

  根据对外经贸大学保卫处工作人员提供的数字,目前在校区500多亩的面积上,已经容纳了近2万名师生。资料显示,租房的主力军留学生群体,也已经有4000人。

  与此同时,采访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两方人数的激增,这也最终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共生关系

  地名都有一个“慧”  我们都叫她“猫大”

  房屋中介小敏并不了解学校和社区的纠葛,她更觉得,这两边存在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两边都有需求。”在小敏看来,对外经贸大学的租房需求不小,特别是临近毕业的时候。“这小半年,房租已经涨了三五百了。”同时,芍药居地区不少都是单位家属楼,家中有闲置房产的人不少,“这儿的居民更多选择出租而不是卖房。”

  学校与社区的共生关系还体现在细节上。对外经贸大学的主干道取名“慧中大道”,和周边街道一样,带了个“慧”字。

  即使争论的激烈,刘学在发言时也不自觉地像学生们一样,将对外经贸大学昵称为“猫大”。而小秦也不否认,因为临近居民区,各种店铺一应俱全,给外出购物、就餐都提供了不少便利。

  事实上,两方也不乏交流。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时常会请来对外经贸大学的志愿者,为居民们讲授外语和法律知识。

  专家说法

  学校应合理引导

  对此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微博]教授兰林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校方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

  在兰林友看来,大学校园完全被围起来肯定不可取,在当下社会,大学所担负的社会属性和责任不能被忽视。而“一刀切”的方式将大学校园完全隔离,更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国外大学完全开放、不设围墙的办法也不适合完全照搬,特别是结合我国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大的实际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校方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接纳校外人员的同时,也应告诉他们校园须知,对于不方便校外人员进入的场所可在门口设立相应门禁系统,实行分类管理。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矛盾在国内很多大学与周边社区之间都存在。国外大学是怎样处理这种矛盾的?

  今天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在美国康州一所高中任教的华人曹晓芳。

  曹晓芳说,美国的大学基本都是开放性的,很少有围墙,校区和社区是连在一起的。以她曾就读的麻省大学为例,学校和周围社区的关系很好,而且学校要特意维护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因为很多老师就住在这些社区,学校的发展也需要社区的支持。

  居民只要办一张健身卡,就可以和学生一样享用学校的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但很少有居民去学校食堂用餐,因为那里的饭菜并不便宜。  

  对于一些学生认为的居民挤占资源的困扰,曹晓芳说,因为美国学校资源多,人口密度小,基本没有这样的矛盾,根本不会出现抢自习室这样的现象。此外,居民也很自觉,会先紧着学生用。

  曹晓芳认为,中美在这方面存在不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纳税。美国居民买了房子,每年都要交房产税,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养着学校,因此他们去社区里的学校也很理直气壮,而且他们的孩子在本州上公立大学,只需要交很少的学费。

  对外经贸大学的前校长陈准民表示,如一个城市公共用地充裕,这本来不是问题。在北京这种公共用地少得可怜的地方,大学在确保首要任务教学和科研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可在完全开放和彻底隔离之间做一合情合理的选择,可以考虑每年或每月选若干日子作为“开放日”。

  老校长的言论在网上得到不少赞同声,这其中既有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也有附近社区的居民。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