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机器人转让项目审批遇尴尬被一拆为六

2014年04月14日08:39  荆楚网    收藏本文     

  楚天金报讯(记者解鸿震、张乐克 实习生赵静文)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纪录被“隐蔽”刷新:昨日,记者从武汉大学[微博]获悉,该校特种机器人项目已签转让协议,总价1600万元,研发团队获70%收益,创全国标的最大、个人收益最高的新纪录。然而,在申报审批的路上,该项目却不得不拆成6份转让。

  该项目为电力巡线机器人,其负责人、武汉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吴功平介绍,经16年研发,项目拥有自主巡线和除冰等核心技术,可升级我国电网维护体系,摆脱人工操作的落后方式,产业化空间广阔。

  然而,漫长的审批程序,可能导致16年的研发心血变成废纸。吴功平称,专利最怕放,此专利保鲜期更以天计。目前,同类项目竞争激烈,哈工大[微博]等多个科研院所也纷纷宣告研发成功,成果转化的一步之差,将带来天壤之别。“走审批手续,至少1年。”项目经办人、武汉大学科技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章登义介绍,去年底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简称“科技十条”),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然而,按教育部和财政部此前出台的规定,凡单笔价值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国有资产转让,必须报批。在这种矛盾下,学校无奈将项目拆成6份专利转让协议,再转让给广东同一家企业,化整为零,避开审批难题。

  此类尴尬并非个例。华中科技大学[微博]副校长骆清铭团队1000万元转让“大脑地图”,经层层审批,盖了21个公章,耗时1年。

  记者走访发现,“科技十条”实施以来,华科大、武汉理工、华农等高校500万元以上转让项目均为零。

  骆清铭表示,科研团队和企业本是科技成果交易的市场主体,但现实却遭遇“市场说了不算”。“科技十条”改革力度空前,但处置权未从国家层面予以充分下放,缺乏配套细则,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遭遇“最后一公里”不通的困扰。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