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访学:家国兼顾的学术交流

2014年05月06日10:34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今年公派访问学者申请的开放和截止日期“来去匆匆”,刚刚进入5月,2014年度的公派访学申请早已结束,这么短的时间区间,对于大部分高校老师来说,联系海外院校科研机构的邀请信的时间实在有限。2014年公派全国访问学者(含博士后)选派配额仅为2800人,另外的西部项目、青年骨干教师、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等总计近9000人,合计公派名额仅1万多。

  对比这1万多的公派名额,再来看看高校、科研机构内的角逐公派访学的人员情况:

  近20年来,国内高校专任教师人数增长了近244%,已达一百余万人,在这些专职教师中,30岁及以下的教师占27 %,36-50岁之间的教师占比扩大,达41.93%,而这些“4050”教师多数少有海归经历,大部分为本土培养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科研成果丰富,但是面对近年来动辄从“常春藤名校”回国的海归,国内本土系统的教师在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压力陡增;

  根据新公布的《2014年国家留学[微博]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包括科研、高校、行政、企事业机构符合条件的正式人员都可以申报公派访问学者,这意味着今年参与公派访问学者配额的将不仅仅是本已压力倍增的全国百余万的国内科研、高校人员,更有新增的数百万企事业、行政机构高级职场专业人员、加入竞争;这种情况下,公派访学中签几率甚至远远低于北京的机动车摇号的概率。即使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公派访问学者遴选中被幸运选中,接下来的问题是依托于体制推荐的海外院校,在可供选择的专业领域和接受人次方面有很大局限。

  以美国为例,如果申请者选择官方的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派出渠道,邀请信仍然需要本人自行申请,因为国家公派提供指定国外合作院校寥寥无几。这对于申请访学的群体无疑增加了很多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访学申请群体即使没有公派资助,也会考虑自费出国。是什么原因促使访问学者人数年年递增,热情不减?

  就此,笔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微博]国际商务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项目“双宇联合”负责人王宇老师,王宇老师总结近年来的访学需求情况,总结了因以下几点原因:

  硬件需求——高校、科研院所晋升职称的重要参考条件。

  众所周知,国内高校也有严格的晋升制度,以往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评审主要是看申请人的最高学历、科研项目、工作的年限、发表的文章等等。双宇联合王宇老师进一步介绍,近3年左右时间完全改变这样的传统晋升要求,“讲师”进“副高”条件相对简单,但如果“副高”进“正高”,除了上述传统的基本条件以外,就是一定要有发达国家的访问学者经历,目前国内211/985高校全部都有这样硬性规定,现在也有蔓延的趋势已经普及到很多省属重点院校,所以出国访学是为了以后在高校巩固位置发展的必经之路,激发了老师们出国的愿望。

  提高软实力——置身国外顶级实验室、追求科研成果

  双宇联合访问学者王宇老师介绍,在她咨询客户中,很多老师的确是本着想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而选择出国做访问学者。有些领域,国内的科研水平有限,技术和实验材料设备等都有很大的差距,与其国内还是为了发文章而发,还不如潜心一年的国外的科研工作,这样从自身的角度来说,科研能力会获得提高。从而增强自己科研竞争力。

  “家国”兼顾——体验海外灵活教学体制、拓展高端学术人脉

  对于很多访问学者的群体来说,职称,科研,都即将达到个人的事业的顶峰,人也到中年,希望有安静的时间感受国外高校教育体制和文化、学术道德的规范和严谨的科研态度等。就此王宇双宇联合访问学者的王宇老师举了几个访学中的常态场景:

  访学期间可以按兴趣选听一些课程,查阅资料、聆听国际著名学者的讲座等等。从而深入的了解国内外的教学,治学的差别;同时,在访学的这些海外名校科科研机构中有丰富的各类学术、社团活动,各种学术交流、学术社交机会,结识一些本学科领域内,或者跨学科领域内的著名学者,顶尖教授,这对于激发自身领域内研究的灵感,拓展学术合作渠道、延展学术人际关系,无疑意义非凡;通常情况下,访问学者带上自己的子女一同前往,接受长达1年的免费的公立教育,如果配偶有时间,也可同行,学术增进的同时,兼顾家庭的温暖,孩子也拓展了国际视野、完备了外语能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