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大学生的文风为何缺乏阳刚之气

2015年09月15日07:44  晶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活动,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分别就某个主题以各种形式进行阐释分享,有的是演讲,有的是讲故事,有的是演小品,我作为评委进行点评。刚开始,还听得很有感觉,因为无论是演讲、朗诵还是小品,都非常感人,充满热烈的情感和温暖的情怀。可听着听着,就渐渐没感觉了,因为风格严重地趋同,那种抒情和煽情的文艺气息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听第一遍第二遍时会被感动,可舞台上不断重复着那种软乎乎的抒情以“此处应该感动”的方式催逼着你感动时,很容易就无感了。不仅无感了,甚至对台上毫无节制的抒情生出一种抵触。

  关于这个主题,完全可用一种阳刚、深刻、有力的方式来表达,而不应该都是这种软乎乎的文艺抒情。比如,可以有深度的采访调查去表现,可以有深刻的新闻评论去表达——即使都选择演讲或朗诵,也可以用深刻而阳刚的语言去表达,去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去用深刻的思想打动听众,为什么大家的审美那么趋同,都选择了这种文艺抒情和矫揉造作的伪情怀文?

  问题出在哪里呢?有朋友说,可能与当下大学中的“男生危机”有很大关系,女生主宰的校园文化和文风,带着浓厚的女性特征,自然就缺乏阳刚之气。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某大学一个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就跟我抱怨过,现在积极参加大学活动的基本上都是女生,男生多窝在宿舍里。大学校园本就阴盛阳衰,尤其是文科院系,男生的消极加剧着大学校园文化中阳刚的缺失。办什么活动,从策划到参与,多是女生。女性情感细腻,偏爱文艺,无论是演讲比赛、主持人大[微博]赛还是评论大赛,主力选手都是女生。

  并非说女性文风就一定缺乏阳刚气,但当女性视角和话语主导着校园文学和表达时,文风就失衡了,“感动”和“温暖”之类的伪情怀文就获得了垄断地位。

  当然,文艺抒情腔在大学的泛滥,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中弥漫着精致的利己主义——很多学生并非没有独立的思想,并非没有深入追问、深入思考、犀利表达的阳刚之气,但他们知道,台下坐着的一些领导可能喜欢这种听起来很主流、很正能量的文艺抒情。当他们站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他们知道应该迎合谁,应该让谁满意。他们并非不知道其他听众对煽情抒情的厌烦,但其他听众的感觉不重要,领导喜欢就好。这些学生掌握着多套话语体系,知道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场合作什么样的表达——在网上有一套跟随流行、非常新鲜活泼的网言网语,在课堂上有一套专业学术的话语,在各种比赛中面对领导时,又有另一套话语体系,那种抒情腔调就脱口而出。

  文艺抒情是一种讨巧的文风,既外表华丽又非常安全,而阳刚的文风则可能因为犀利的观点和充满个性的思想而带着风险。

  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大学精神的缺钙。大学缺钙,象牙塔没了灵魂,从那种校园文化熏出来的大学生,文风上自然也就缺钙,没有阳刚的思想之美,只有迎合和取媚。 曹林

文章关键词: 文风大学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