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手机争夺战”
“放下!别动我的野!”
“全体进攻中路!”
“你会玩吗?还不赶紧推塔?”
暑假来了,广东潮州市一个山村的小学里仍热热闹闹,五年级的陈子锋正和4个同学蹲在教室门口“开黑”(对战类游戏中,许多玩家在一起面对面或语音交流)。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游戏中的角色连续不断出招,子锋几个人盯着手机屏幕的眼神也显得“热血沸腾”。
“村里信号不好,学校网稳定。”对于为什么放假还来学校的问题,子锋回答简单,手里的操作一点没闲着。随着手机里传来一声“Victory”(胜利)的语音提示,男孩子们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此时子锋终于抬起了头,骄傲地说:“看吧!我技术硬过铁(潮汕方言‘厉害’)。”
子锋的父母都在广州打工,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今年过年,在子锋的强烈要求下,爸爸给他买了一部手机作为新年礼物。子锋很是得意:“在学校里,谁有手机就是老大,别人都会围着你转!”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观察发现,在农村地区,放学后、放假时甚至课堂上,孩子们抱着手机不放的现象很普遍,他们大都是在打游戏、看影视剧。
只要一碰到手机,就“停不下来”
子锋承认,有了手机之后,他管不住自己的手,晚上爷爷奶奶睡了以后,“打一盘游戏差不多要30分钟,几盘下来,就到后半夜了。”子锋告诉记者,自己玩的游戏每天要做任务,刷活跃度。面对游戏设置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系统,子锋得意地说:“我的账号是拿爷爷的身份证注册的,系统才不知道我是小孩儿。”
晚上开夜车打游戏的子锋,白天上课的状态并不好,成绩也在下滑。
“经调查,班上16个学生中,15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手机,有的孩子手机比我的都先进。本以为乡下孩子的娱乐方式很原始纯朴,没想到他们也和时髦的手机游戏接轨了。”许锐锋是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希望乡村教师计划的一名支教老师,他在子峰所在的学校支教,他了解到学校里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学生们下课扎堆儿打游戏的现象引起了许锐锋的注意。在家访中,许锐锋发现有的家庭尽管经济条件不好,父母还是会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愿望。“父母可能是出于长期不在家的愧疚感吧,有些家长可能比城市家长更惯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许锐锋说,孩子们手机里一般都是游戏,或是一些短视频、直播软件,几乎没有和学习相关的应用。
“村子里能提供给孩子们的其他娱乐活动太少了,特别是晚上。”许锐锋告诉记者,相比于和老人说话谈天,打游戏明显更有吸引力。
“这个学期,我们在学校建了一个活动室,给孩子们提供一些运动器械。”许锐锋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精力旺盛,让他们有事可做,注意力就会从游戏上转移。
在安徽某乡镇的一所初中学校,初一学生李小勇上课时经常左看右看,听不进去,有时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但放学一回家,他立马聚精会神玩起手机游戏。
小勇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一直跟亲戚在老家住,个子只有1.3米左右,衣服也常常脏脏的,“游戏有趣好玩”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早上,当音乐老师吴娜看到小勇“顶”着黑眼圈、精神很萎靡地来上学,就知道他昨晚肯定熬夜玩手机了。
吴娜曾开导他:“原来有个学生,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后来很努力,考上高中了。你不会的可以问老师,只要努力,你也可以!”
小勇只是笑笑,说:“我基础太差了,听也听不懂,还是玩手机吧。”
唯一让吴娜欣慰的是,在自己的音乐课上,小勇会“伸长脖子认真听,扯着嗓子认真唱”,“去年教师节,我还收到了小勇送我的贺卡,还是用英文写的呢,可惜‘老师’两个字的英文单词却拼错了。”


- 145.15分
- 139.85分
- 132.06分
- 109.23分
- 99.75分
- 93.06分
- 89.66分
- 87.25分
- 84.74分
- 83.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