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mecando
1.孤独
孤独其实是很苦的事,也是很无奈的事.但苦到极处,无奈到无可奈何.便有人开始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它了.于是孤独成了一种清高;一种曲高和寡的情调;一种高出不胜寒的顾影自怜...这时便说要享受孤独了.
但这种孤独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孤独了,这种孤独,是"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孤独;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这是艺术化的孤独,已经是美的孤独了.说享受,不如说是欣赏.
那真正的孤独是怎样?对不起,我并不想去探究,因为我也是站在"美的孤独"的一边的.我认为只有十足的庸人和十足的圣人才会有纯粹的孤独,介于中间的你我,总愿意给孤独加点人间三味.
有孤独,因为有追求;有孤独,所以有艺术.
要么从孤独走向平庸;要么在孤独中爆发.不同的是:前一种人可以摆脱孤独,而后一种人则要继续承受孤独.
所以执着者,所受孤独最多.
因此千百年来,人们终于学会了享受孤独.只是方式不一,内容有别,所得不同.与心灵对话,是一种享受;夜半阑珊,有书相伴,是一种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一种享受......
2.散步
而在孤独中散步,又是一种境界了。
朱自清的《荷塘夜色》该就是这种散步的结果,还有屈原的涉江,而惟独李白最潇洒,谪仙终究是谪仙,动则欲上青天揽明月,完全不食人间烟火。
卢梭这个自称孤独散步者,在散步中还能做做诸如植物学的研究,老外就是老外,在孤独这种抽象的心情下也能作出如此理性的行为!
中国人却是感性得多,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渊源不是我辈三言两语能解释。我想说的是,我不幸也属于感性的一类,所以在孤独中我不会如“导师们”所言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以寻解脱,虽然这不失为上策。
更不幸的是我的感性属于所谓“七十年代人”的感性,所以我无法找到朱自清的荷塘,也无法获得花间一壶酒的意境;不会一脸的忧国忧民而倒有点偾事嫉俗。我的散步只能是绕着我的大学走一周,点燃香烟,满足于云雾缭绕,脑中思绪却从未如烟般消散;或者约三两人,嚼几十串烤肉,喝几瓶啤酒,偶尔泄情于玻璃破碎的声音,心中郁闷却总摔不出“哐啷”声;或者去上网,边看着《东京爱情故事》边与认识的不认识的oicq的头像聊天,忘孤独于键盘鼠标之中,孤独却从未把我淡忘。
这该叫可悲吗?
孤独本来已经被粉饰得近乎美与艺术,而被我辈从又拉回了堕落的边缘!
3.遐思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孤独也好散步也好,让我们大作文章的其实是它们后面的遐思。
思考是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财富。不会思考的人应该没有,然而真正会思考的大概也不是太多。幸亏思考是自由的,所以我辈也能在中间状态占有一席;思考却也是苦差,所以经常思考的人特别容易感伤。思考的对象可以是世界人生或是生活等等;思考也可以是理想幻想或是孩童的天真等等。
当然,孩童的天真或许更应该叫做遐思,思考太严肃太沉重,遐思则活泼轻松得多。孤独散步者的遐思,本身就有享受孤独的味道。
遐思的对象也可以是世界人生生活理想和幻想,只是我们更愿把世界想成一粒沙,把人生想成一本书,把生活想成一杯酒,把理想想成屋顶上的彩虹,把幻想想成孩童放飞的风筝……
思考也好,遐思也好,真正可贵的是让我们因此感觉我们是存在的,是活着的。即使再幼稚,活着的思想总比看起来冠冕堂皇而其实毫无生命活力的东西值得珍惜,何况这是自己的。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我们能把现在的所感所思记录收藏,许多年后回顾,我们还能获得现在的冲动和感伤,或者爱与哀愁,或者笑与泪……所以我们将拥有两个青春!
我相信这种说法。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