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张爱玲
http://www.sina.com.cn 2000/12/26 11:43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雅人3394
一日,端坐电视机前,百无聊赖中望着银屏一闪一闪,突然,主持人的一段话将我吸引:几个月前,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公寓,警察发现一个八十多岁的华人老太太孤独死去,她便是我国四十年代走红的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接着,电视放映了一部由张爱玲小说改编·影星陈冲主演并获台湾金马奖的影片《红玫瑰-白玫瑰》片段。蓦地,当时的我头脑一片空白,呆呆望着画面,听着影片-也是小说的开场白: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演员的诵读,似乎是从遥远的天堂传来,让我感觉空灵而凄美。
初识张爱玲是近两年的事。最初在书店倘佯时,无意中翻一本小说,只读了几行,便被那奇丽的文字所吸引,转过封页一看“张爱玲”一个陌生且很不诗意的名字映入眼帘,只以为如今大陆抑或台湾-香港又出了一位什么女作家,于是,我便将此书买下,得闲时细细读来,方知张爱玲乃四十年代走红·作品流传至今的女作家。潜心将她的小说一一读完,只觉读一篇欣喜不已,读两篇拍案冲奇,读完全书,才深切领会什么是“才华横溢”,为此,我无可救药成了“张迷”。
以后逛书店便特别留意有关张爱玲的书,陆陆续续《张爱玲传》《张爱玲小说集》《张爱玲散文全集》等等,全成了我案头的“坐上宾”。于是,我读懂了张爱玲,读懂了一个奇异女子的灿烂与沉寂。
出生名门之后的张爱玲很小便显示了她的文学天才,七岁时曾尝试写一篇关于家庭伦理悲剧的小说,从只写了个开头的一段来看,很有一点中国古典小说的味道。从十八岁发表第一篇作品到成名到大红大紫,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刻划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每篇小说,每篇文章无一不显示出其早熟而超凡的才华。给我印象最深的小说《金锁记》中,张爱玲于不动声色中,将一个不幸而变态的女人--七巧,演绎得可怜而可悲,甚至可憎无比,以致让我读后掩卷思想了半日,方缓过压抑的心来。另一篇小说《心经》将一个“恋父情结”的故事描述得真真切切,触及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她的散文如:谈音乐“谈女人”等等,文中均有许多精辟的论断,比如:她谈到女人,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谈到音乐说:“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流了去了,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象着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而更令人琢磨不透的是,张爱玲作品中所描述的人和事,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某些观点,对于九十年代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与现实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不了解张爱玲,光看她的某些作品,会让人误认为这些人和事是发生在今天的上海或台湾,因此,我时常感觉迷惑,张爱玲究竟长了个怎样的脑袋,历史究竟是否也有轮回?
张爱玲以其传奇的一生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也许,她并不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她的作品远离政治,少了那么点忧患意识,但,谁能否认她对芸芸众生的洞察力不是超群、并将其化成唯美的文字?只是,魂已归去,如今,有谁能替代那个给人带来悲和喜、那个谜一般永远的张爱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