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认为,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要避免造成“国家只重视对高级海归人才的引进,不重视吸纳一般‘海归’回国”的印象,目前,“海归”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能打击暂时还够不上“高级海归标准”的那一部分人才归国开创事业的积极性。
关注焦点二 “高级海归”的界定标准是否明晰?
既然是作为一种人才界定的条件,所制定的标准就应该明晰,否则不仅影响实际操作,还可能对一些本来属于“高级海归”却没在标准之列的人才造成困扰。
专家认为,这8条标准所涉及的面还是比较窄:偏重于学术界和科研领域,8条标准中的第1、2、5、6条都是针对这一类人才做出界定,而对管理人才涉及得不多,只有第3条和第4条中提到,并且限定在500强企业和国际机构。事实上,目前国内十分缺乏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准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对这种海外人才更应该加大引进力度。此外,他指出,对创业人才的吸引在这8个标准中间也没能得到体现。
“海归”们认为,虽然有了这样8条标签,但是要界定出一个“高级海归”还是很难。他们期望标准能够考虑各行业的具体情况,更加精确地反映海归的状况。“比如中间有一条标准提到在500强企业里担任一定职位的人才,这一点在国外不同的企业差别就很大,同样是VP(副总裁),在投资银行也许做3年到4年就可以拥有VP的头衔,但是在高科技公司里,需要10年左右的历练,才可能到这一位置。有的“海归”给出的他在国外的Title非常大,但是并不能据此就认定他是高层次人才。”
关注焦点三 既然有了“高级海归”的界定,是否意味着可以对海归人群按层次划分?
海归普遍认为,海归中间有学术型、专业型、创业型、管理型等多种人才,他们各有专长。“‘海归’不是奇怪的动物,他们只是多了一些国外的工作经验或教育背景,应该像看待国内的人才一样来看他们。就好像国内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没有办法对他们按某一个标准做高下之分。”
在专家的眼里,“海归”也是没有层次之分的,“即使是人们印象中的普通‘海归’也属于高级人才。我们的‘海归’没有过剩,80万出国留学人员中,目前只回来了不到20万人,我们还不是人才大国。只要是在海外拿到了正规文凭、掌握了外语、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都是国内需要的。”
企业在招聘“海归”人才的过程中是否会做这种划分呢?接受采访的企业招聘负责人均表示,企业有自己的标准,不会因为求职者有海外背景就更加青睐,对于人才的选择还是以是否适合职位为主,对于海归和国内人才一视同仁,看待所有的“海归”也是同一标准。如果有海外名校的教育经历,也许可以起到暂时吸引眼球的效果,但最终还要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对于企业的“适用”原则和实用至上,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一个人的海外经历更为看重,他们在选拔“海归”人才时通常都将目光聚集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高级人才身上,因此,8条标准的出台对他们更具有指导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