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在线]今天到太古广场看了《加拿大华裔车衣女工图片展》,展出的图片不多,但给人的思考却不少。我听起“车衣女工”这个词,很容易就想到以前课本中《包身工》里“芦柴棒”这样的人物,以及曾经火热的日本电视剧《阿信》中的场景
:噪杂不堪的车间里,一群手脚不停的女工,一天到晚头也不曾抬起地干活,还有工头的皮鞭抽打伺候着。当然在当今的加拿大,这些场景是永远不会再现的了,但毕竟这个图
片展主题是冠以“陈旧的现状”,所以还是让人愿意探个究竟,到底这个行业“陈旧”在哪里?
有一组数据告诉我们: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个行业的薪水就没有增加过,甚至还在相应的减少:平均每小时6--8加元,最低水平2加元,最高17加元;熟练工由以前每件衬衣可以赚到3--4加元,降低到现在的2.8--3加元。在家工作的女工,也得不到规定的额外10%的补助,甚至还要自己购买专用的缝纫机,大概在300到2800加元之间。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到10个小时,繁忙的时候会达到10到12个小时,也没有享受超时工资,以及相应的EI或者EPP,假期工资等福利。同时还要忍受长期车衣工作带来的肩背疼痛的折磨。
从图片中我们看到的这条裤子,售价只有5加元,但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除去材料成本外,还有人工费用存在吗?
从以上列举的事实来看,首先说车衣女工的薪水是陈旧的:二十多年没有变化, 如果有变化也是在倒退,从单件成衣的价格到工作时间的缩短。车衣女工的付出和回报的确不成比例,有的一年忙到头,却难以抵消家庭的开支。其次从他们的设备来看,完全是手工作坊的家什,很多移民把自己本来居住就不宽敞的地下室,硬是挤出一个小小作坊,的确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陈旧”。
出国前就看到过有移民把找工形象地总结为:男打餐馆,女车衣。难道说我们无论原来的专业背景是什么,真的都对做饭制衣那么在行吗?答案肯定不是的。主要是这两个行业的门槛比较低,英语不行?可以;粤语不会?可以;不会开车?可以;家里有孩子照顾?可以。总之,足不出户,出力赚钱。非常符合初来乍到的各类新移民的找工要求。加之制衣行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高速发展,雇工来源也多来自于语言不佳的偷渡客或难民群体,语言的障碍导致她们对自己的权益,也就不会知道的很多,即使知道也很难去向管理机构说个明白。因此形成了这个行业的很多潜规则,几十年下来,一两个从业者也是难以或者就不想去改变这种现状。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