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懂中国历史”看中国学生的尴尬

2014年04月25日13:56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在美国上课,特别是文史类课程,老师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很快美国老师就发现:中国学生除了语言能力有待提高之外,好些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遭遇如此尴尬?从对历史的解读方式推而广之,美国与中国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究竟有怎样的巨大差异?

  作者:林杰。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在美国两所百年寄宿高中从事招生和教学工作。著有《我在美国当老师》。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如何说外语,那么他对自己的母语其实也并不了解。换句话说:有了对比,才能更了解自己。

  中国学生到海外求学,也是如此。小留学[微博]生到了美国,很快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深透。当美国老师以好奇之心,询问中国学生有关历史方面的问题之时,他们就会因为对这方面缺乏了解而万分尴尬。从更深的层面来讲,小留学生的尴尬,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尴尬。

  有个故事来源于饭桌上一次不经意的交流,让我记忆犹新。美国中学里,老师们在学校食堂一起用餐的时刻,也是集体“吐槽”的最佳时刻,而“吐槽”的对象当然是学生。我们一般讨论的是需要帮助的学生,如某某同学最近晚上不好好睡觉,功课落了,或者是某某学生最近心情不好,需要了解或者安抚。

  有一天在学校食堂吃午饭,一位教世界历史的老师坐在我旁边,跟我聊了起来,他开门见山地问我关于中国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问题。记得当时他流露出来的表情是困惑加惊讶:为什么好些中国学生不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史?

  不管高中还是大学,美国人一直坚持以校园多样化为一个大宗旨来录取学生,其目的就是让不同背景的人互相学习对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历史。虽然说教世界历史的老师很有可能对中国有所了解,但是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跟中国人自己是有所不同,而且老师也有兴趣向他人学习。

  倘若中国学生能够分享一些自己的见解,那一定会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和喜欢。反过来,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自己站着讲50分钟,学生们老老实实地听50分钟——可以想象那样的课是多么的无趣啊!

  特别是讲到国际学生的母文化时,老师很期盼国际学生能够给课堂注入课本里根本没有的观点和知识点。可事实上,很多中国学生都没有自己的见解,那也就不奇怪老师会产生困惑和惊讶,甚至怀疑中国的历史课的质量了。

  从深一层角度讲,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一大不同是,前者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个人到国家,都是如此,这也许是出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的确确显示了中国的快速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是抱着要极力证明给别人看的心态来办这些活动的。

  我们很在乎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其实,要真正让美国人或国际社会佩服中国,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熟悉自己的母文化和历史,对其欣赏、珍惜和保护,而不仅仅是知道表面的几个风俗习惯。这样的话,当一个中国人到了任何一个国家,或是在国内碰到任何一个外国人士时,每个中国人身上都会散发出中华文明的气息,这样即使不让人尊敬也会引起对方的好奇心。

  但是倘若一个中国人对他人事务的了解和支持超过对自己的,那他是永远不会被尊重的。当然,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不了解他人的,那么他不是无知就是傲慢,这个了解必须有个先后,我认为必须先弄明白自己的,然后才是他人的,最终两者都要具备。

  还是回到学习历史这件事来。我有意识地深入观察并约了多位中国学生讨论在美国学习历史的经历,有好几位学生对自己的经历感概良多,其中来自上海和四川地两位同学颇具典型性。

  上海学生的分享:

  记得刚来美国上学的第一天,在历史课上老师正好说到中国历史。也许老师认为我是中国人,应该对中国历史比较了解,就让我解释一下宋朝为什么很昌盛。我顿时哑口无言,找不到一点思绪。我当时觉得十分尴尬:回答不出问题不算什么,但是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知道,就是一种无知。

  我开始很认真地听每一节历史课,渐渐地我发现其实历史并没有我原先想象的那么无聊。当我拿到美国历史的教科书时,发现美国虽然只有两百年的历史,教科书却厚得和一本半字典一样。这不禁让我感觉到一个国家对于历史的重视。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难道留给下一代的却仅仅是那两本两百多页的、薄薄的教科书,不仅字体大还有很多插图?

  历史老师在一开始的几节课里就教我们不要盲目地全然相信历史记载、教科书、媒体,因为历史向来都是胜者写的。既然是人写出来的,就做不到绝对的客观叙述。我们应该要获取多方面的信息,然后在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全部推翻了中国历史老师所教的凡事以教科书为准,写的历史作文也要和教科书里的观点一致的概念。课上积极的讨论,组成小组拍纪实影片,阅读文献和辩论等活动,让我不仅仅通过阅读去了解历史,更是真正地在思考历史。

  在学习美国历史的过程中,劳动革命是一个重点。革命精神是美国独立自主和追求自由地独特精神,而美国能有今天这样合理的劳动体制,与历史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改革和推翻旧体制是分不开的。我很喜欢历史,因为老师所教的不仅仅是中国式的背诵默写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以及正确地连接历史和现代社会的方式。

  四川学生的分享:

  美国的历史课和教科书对我的转变有很大帮助。以前上历史课,老师要求我们背诵书上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我觉得很枯燥,而且考完后真正记得的东西很少。我从来就没想过自己会对历史政治感兴趣。

  我第一次看到美国教科书是很惊讶,因为他经常会给出正反两方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我在做考卷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诸如“你认为某总统的决策对美国社会是否产生积极影响”之类的题目。这是我第一次自己思考一个没有绝对对错的问题。我只要组织学到细节的事件来完善自己的论述就好,再也不用去背诵“别人的观点”。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强调“学生引导讨论问题,老师辅助解决”的方法,所以为了让自己在课堂上能多参与一点,晚上读书的时候我就会批注一些疑问,特别是针对人的决策方面和事件地影响方面。

  后来我发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习惯被潜移默化成对自身的反省习惯。比如,人生四感——酒、色、财、气,人人都难逃掉最后一个——气。有时候一个人在做了某件事情后,难免会听到各种评价。有些人选择郁闷、生气;有些人选择置之不理。有些人会选择站在那个批判者的角度,看看别人做出此评价的原因是什么,若有理就当做改进自身的一剂良药,若想不出原因就暂且搁着,说不定以后哪天就想通了。

  在这个短短的思考过程中,我觉得人就可以不用马上去在意别人的语气,单纯地评价好与坏。我以前确实比较在意别人说话的语气和说我缺点的话,用了这套“分析历史”的思考模式,反而让我学会冷静地反省自己,修内而不是总是向外追求。这样既不伤肝,又让自己有探索的快乐心情的好办法,为何不用呢?

  经过学生们的交流,我发现小留学生对中国历史其实是有一定了解的,比如说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点、人物、经过等等,但问题在于他们只是记住了非常表面的、统一的知识点,而对历史事件本身欠缺自己的解读。

  这也是小留学生刚来美国会不适应历史以及其他文科科目的学习,但同时又会觉得新鲜的原因。以前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对历史课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背诵时间、地点、人物和重大事件意义的层面上,对历史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不客气但客观地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老师的责任是占大部分的。如果美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就能够对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中华历史的千年沉淀,不应该让所有人羡慕、让学生热爱吗?

  所以,我建议学生们出国读书前,应先把中国历史以及文化好好了解一下。跟一个喜欢的老师,或者和父母一起,读一些与历史、国学等相关的书籍。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出国后变成一个更有意思的人,更能给学校带去中国文化,体现自己不一样的价值。

  新浪教育现面向广大家长诚征:1、驻站作者;2、VIP家长;3、家长联盟成员;详情请点击报名链接:http://t.cn/8sbRAXq

  微博:@国际学校家长圈

  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公众号:ischoolQZ)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