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在辅导考生备考申论的过程中,专家何磊老师发现,许多考生虽然学习了不少申论的写作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的练习,但是一方面不清楚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申论方法,另一方面不知如何评判自己的练习文章,不清楚自己的练习文章与一篇标准的申论范文有何差距,总结进步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考生存在的疑惑,专家老师特别为大家挑选了一篇2009年国考的申论范文进行点评,对范文的论点选择、论述方式选择、结构设置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2009国考申论范文:
优化政策,依靠科技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而粮食生产问题又是农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稳定。今年胡锦涛同志在河南农村考察时再次强调大力发展农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指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总书记的这一论断符合我国国情,是对粮食生产现状的科学总结,为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
发展粮食生产,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必须始终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抓。我国人口众多,解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树立独立自主的粮食生产观念。粮食生产决不能完全依靠进口,只有立足本国,依靠自己发展粮食生产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之策。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关键在优化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好的政策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坏的制度使好人无法充分办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充分说明一项好制度、好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首先要继续落实和贯彻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能够放心生产,安心投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置建设,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要鼓励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产量,打造品牌农业;第四,要稳定并逐步提高粮食保护价,保证农民增产增收,避免谷贱伤农情况发生。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重点在科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盲目地埋头建设而不注重科技发展必然导致落后。农业是一门传统的产业,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重点在发展科技。第一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断研制新的粮食品种,提高粮食抗病能力,增强农药化肥的有效性和无污染性,让农民进行科技化种植,提高单位产量;其次,科研院校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更多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第三,通过宣传和三下乡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常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让农民能够真正实现科技种植,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各级政府必须从政治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生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着力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范文解析:
这是2009年申论作文的一篇范文。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策论文,总论点是“优化政策,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分论点是第一靠政策,第二靠科技。这一论断和材料中胡总书记在安徽、河南农村考察的论断一致,作为申论材料中的依据性材料,正确性毋庸置疑,考生选择这样的论点把握较大。
文章的标题是:优化政策,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这样的命题结构是“4+4+总论点”形式,即两个四字格的对策加一句总论点,这种命题方式在政府文件中非常常用,考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如“加快立法,加强监管,为网络发展保驾护航”,“提高认识,升级产业,切实做好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论点应和标题对应,否则容易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文章开头从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粮食问题的重视为切入点,联系材料中总书记到安徽、河南农村考察的实例开始行文。这一行文方式考生可以借鉴,就是以材料中的事例作为文章开头,再总括性的一句话概括。实际上,中央对于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农村问题的决定,以此为切入点还能体现出考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把握。
第二段提出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主要包括认识粮食的重要性和粮食生产的独立性两个方面。正确的观念既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也可以看成是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在结构上可以理解为原因分析。
接下来两段作为分论点围绕总论点展开论述。一是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关键在优化政策,二是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重点在科技。需要注意的是,两条对策是以比较对仗的形式提出的,这能增加策论文的气势和整个文章的力度。考生可以借鉴,即提出对策的时候用“……是……的前提/关键/根本/重点/核心”等。这样能避免模式化的倾向。万能八条有较强的普适性,但必须要灵活演绎,才能避免和其他众多考生千篇一律的情况。当然,这样的用法也一定要结合具体题材,要贴切和恰当,否则可能形成另一种模式。
最后一段,比较常规,还是阐发意义,深化主题。考生需形成自己风格来阐述意义,而不宜一味的背诵模板结尾。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