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大学生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7日 10:32   京佳公务员

  一、新闻链接

  1. 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150万大学生难找工作

  2008年12月15日,2009年《社会蓝皮书》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和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在发布会上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56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紧。

  2. 从武汉的大学毕业后,彭良柱回乡创业当上“猪倌”,如今资产已达400多万。3年时间,小彭的猪场初具规模。他说,“大学生有知识,接受新事物快,只要放下架子到基层吃苦,总会有回报。”

  3.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超过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

  4. 在深圳有一半的企业表示雇佣不到合适的员工,有的企业在招聘会上设点一个多月,也没招到几个合适的人,以华为公司最为突出,华为每年都面向社会招聘,但是真正又有几个合适的或是能长期呆得下去的呢?其中,销售代表,工程师,技术人员最为紧缺。有的公司面临的情况是招到一个能力较强的员工,可往往做不了多长时间就跳槽了,不少都跳到了外资公司。由于行业的竞争,人才的争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深圳每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都是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为找工作发愁。“这是结构性人才短缺的表现”,深圳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着突出的结构不合理状况。 “一些急需的领域引进的人才很少,而一些应用技术领域大量重复。”深圳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5. 在重庆万州区某事业单位供职的老胡,为了给儿子找个好工作,4年里先后被骗65次,金额达30多万元。9月4日,毛某和戴某因涉嫌诈骗罪被万州区检察院批捕。

  现在,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本科大学生照样为争厕所管理员而挤破了头!有人说现在是“父亲就业时代”,意思是说谁的父母能耐大,谁的子女就能找到体面而优厚的工作。没能耐的父母,要么呆在家里唉声叹气,要么舍血本托关系去拼一拼。如此就业境况,自然为骗子开通了财路,于是一幕幕人间悲喜剧便粉墨登场了。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导致以下结果出现: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2.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3.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4.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5.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6. 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应对措施

  国外经验借鉴: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逐渐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带动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随之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西方国家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 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发达国家通常由政府出资,在一些部门创造就业岗位。如法国推行的“青年就业计划”就是由政府出资,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性的就业机会。“青年就业计划”的有三类青年人:一是18到26岁的无业青年,二是30岁以下的残疾青年,三是26岁到30岁无职业且不享受某些失业救济的青年。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具有两个特点,即“社会公益性”和“新兴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如助老助残、家庭服务、环境维护、教育辅助、治安辅助、新技术推广、文体活动以及一些有关的协会。在5年内受雇用青年可享受最低工资80%的待遇,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据统计,“青年就业计划”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有35万个。

  2.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

  欧盟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雇用和培训青年的公司提供经济补助。例如,意大利的私营企业每雇用一个长期失业青年,国家每月给予60万至80万里拉的补贴,补贴期限为6个月。在意大利,企业雇用的失业青年数量占就业青年总数的25%。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对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予以免除,并且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3. 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希望到大城市和条件优越地区就业是各国大学生的普遍倾向。为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各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加拿大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采取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作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

  4. 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印度政府自1993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18—35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业计划,政府资助7500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

  (二)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

  1. 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

  日本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甚至比许多名牌大学还要高。例如,日本电子专科学校和加拿大圣力加文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就很受社会青睐。

  2.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推行“二元制”教学模式,即学生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该模式的实施获得较大成功,不仅成为使德国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而且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而且70%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目前,该模式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

  3. 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英国高校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日本各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巩固与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

  四、对策答案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要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规模。

  (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高校及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

  (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七)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申论 公务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