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选拔应因时、因势、因需而定,用人标准、对象也应随工作重心转移而各有侧重。
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前,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管理办法:如土改时期,那些阶级立场坚定、经过土改斗争考验的积极分子被选拔充实到干部队伍——该阶段选拔干部强调的是革命觉悟;农村合作化以及城市工商业者改造时期,急需一批有文化的干部深入基层农村开展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普及,许多在读的优秀大中专学生甚至高中生,经过政治学校速成班短期“速训”后,下派到各地开展工作(即“调干生”)——该阶段强调的是文化;“文革”期间,大批机关干部被“扫地出门”,加上大中专学校停办,干部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采取以工(农)代干的方式,补充了一批干部——该阶段强调的是革命性;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高考(论坛)恢复后,国家采取计划统一分配的办法,将大中专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各级党政机关——该阶段强调的是“四化”(即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后,通过考试录用办法选拔补充干部逐步走上正轨。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从此公务员考录依法实行。在考录对象的条件设定方面,也经过了多方面的探讨。但随着近年来报考公务员人数的增多,一些招考部门人为地设定 “高门槛”,由此出现了众多高学历的考生去抢夺一个非常平常的职位的怪象,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正是这样一个怪象的出现,使得一个初衷非常好的政策——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考生中考录公务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纵观世界实行公务员考录的国家(地区),其考录对象总的还是面向大学毕业生招考居多,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大多实行分类考试,因类而异,或因级而别,并且公务员考录对象的条件设定也相对稳定。如我国台湾地区,他们将公务人员的职等分为十四级,其中一至五级属委任,六至九级属荐任,十至十四级属简任。考录也分为高、中、初等级。他们在招考公务员时,按职位等级确定招考对象。如高考一级,应试资格为博士学位,及格后荐任九职等,高考二级,应试资格为硕士学位,及格后荐任七职等;高考三级,应试资格为大专毕业以上,及格后荐任六职等,依次还有普考和初考等,分别面向高中毕业以上、中学生或无学历人员,及格后委任三职至一等职位。
香港政府之所以能拥有一支专业化、懂管理、会管理的公务员队伍,其原因在于坚持招人公开,用人严格。其公务员考试分为综合招聘考试与职位招聘考试。考试内容,注重针对职位所要求的技能或特质方面的能力,具有专业化倾向,既注意通才,更着眼于专才,职位所要求的技能或特质方面的能力由部分决策局和部门来组织加试,且成绩排列作为应考者进入面试的优先次序。
公务员考录是毕业生优先,还是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优先?笔者认为,应因时因势因需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践表明,经过基层实践锻炼成长的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具有前瞻性。因此,中央和省、市级机关公务员面向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招考,有它积极的意义,既符合国情,也符合党政干部的成长规律。试想,基层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出台的文件、制定的政策,难免脱离基层实际,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但若是专业技术类的职位,也不一定要强调有基层经验。就县(区)级机关而言,本身就接近基层实际,招考公务员如果再过于强调有基层工作经历,无实质意义可言。因此,要科学合理确定招考条件,使公务员队伍向复合型、专业化、高素质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报考公务员之所以热门,与毕业生就业难不无关系。因此在主导思想上,要确立公务员考录不应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而是队伍建设的需要。前些年,公务员考录对象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主要是基于要改变干部队伍结构的现状考虑的。将高层机关的考录对象转向有基层经历的考生,而基层党政机关考录对象不设限,也利于将毕业生引向基层。公务员作为国家公器的执掌者,不但有一个层级要求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梯次问题,必须给众多刚刚步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明确的用人导向,这样,我们的事业才后继有人,年轻人才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有人担心毕业生“会考不会干”。如果一个人的素质很高,很有悟性,既使没有工作经历经验,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诸葛亮没有治军从政的经验,但他有丰富的知识,超人的智慧,一出山,刘备把一切大权委托给他,他帮刘备建立蜀国奠定三分天下局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知识、有干劲、有热情,思想解放,接受新事物快,好比是一块未成型的“毛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关键的是包容、引导、压担子,努力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环境。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公务员考录谁优先的问题,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性出发,针对部门的工作性质、任务、特点,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上,实行分类分级分层次的考录。例如,中央与省级机关中的综合管理类或制定政策的部门职位,公务员考录对象主要是有工作经历者,专业技术类(除特殊职位)可不受限;地(市)机关(除特殊职位)可以不受限;县乡机关可面向毕业生或不受限。
(作者系福建省人事人才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原福建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处长)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