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经济建设
专项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粗放型增长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方式中进行的,而经济发展方式又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容、要素、目的等决定的。一般将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质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历史与现实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凭空进行的,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有着自己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受内生动力,如技术创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推动以外,后危机时代外部条件的变化也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背景表述
一、当前状况
(一)我国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直接导致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增长代价高昂,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内需不足,过度依赖出口
投资推动、出口调节、消费助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实行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并以出口导向为主导的战略。出口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因出口依存度和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都很强,经济遭受了巨大冲击。
(三)三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过低
中国在经济结构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中国现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第二产业收入比重要高出这些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从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过低,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乃至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政策方针
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三、意义
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延伸,标志着执政党执政理念实现了向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回归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 对策表述
一、基本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一)搞好宏观调控,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规划计划、财税金融、投资和产业政策等经济法律手段实施间接调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潜力和优势所在。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老百姓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巩固和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信贷,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仍具有较大的扩大空间。为了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政府投资将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继续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二)深化体制改革,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来推动。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攻克难点重点,理顺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与此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继续开展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试点,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推进水价改革。继续实施排污权交易试点。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主体作用。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代建制管理办法,健全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完善创业投资机制。
(三)加强统筹协调,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方式转变,涉及面广,难度大,既要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要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需要统筹协调,把握重点,全面推进。
增强城乡发展的均衡性。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东部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上取得更大突破。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规划,实施好差别性区域政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问责制,扎实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制定落实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政策措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共同行动作出新贡献。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加强住房保障,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二、国内经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广东省作为沿海省份,鉴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出现趋势性变化,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一)扩大内需,加快发展动力的结构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动力面临着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的重大转变,通过扩大内需的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投资重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突出“三重”,即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建设项目、重要民生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注重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结合、产业投资与事业投资的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发展的协调,力求避免扩大投资可能带来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同时,通过优化投资结构,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产业升级,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是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与新产业发展,以应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暖与经济衰退等全球性问题。中央也适时提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与加快产业升级。广东根据中央部署与本省实际,及时出台政策,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技术创新,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力
技术创新不但能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还能提高效率,实现集约发展,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支撑。广东省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广东,形成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东出台《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和《加快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战略部署,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
(四)重视民生工程,促进城乡统筹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城乡统筹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广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广东省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扩大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列为重点内容,促进城乡统筹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节能减排,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立节约型、清洁型、生态型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技术节能减排。把污染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前置审核制度,扎实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和政策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为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和保障。
三、国外经验
20世纪末,亚洲“四小龙”都已经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成功经验表现为:
第一,加速科技进步。亚洲“四小龙”在积极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基地、制订高新技术产业计划等方式来促进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同时,亚洲“四小龙”还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文化层次及水平。
第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工业化初期,亚洲“四小龙”都不同程度的面临就业的压力,因而都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投入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劳动力供应紧张时,它们又都抓住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加速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了高效低耗、高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和竞争力强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顺利实现了比较优势的转换。
第三,适时适度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在推行产业政策、实施外向型战略、实行低利率的金融政策等方面作用的同时,积极着力改善市场协调职能,完善市场机制,强化竞争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提高微观运行效率。
第四,高度重视资本积累和提高投资效益。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高投资、高储蓄是其显著特点,浙江目前的状况与之类似。但亚洲“四小龙”一开始就将提高投资效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这一点为其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强化对外开放政策。二战后,亚洲“四小龙”都无一例外地把自身经济发展融入到了国际化进程当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及外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发展战略上先后经历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的转换,出口产品中制成品一度占到90%以上。
■ 命题预测
一、命题综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较为宏观的申论主题,在近年的国考和地方省考均有所涉及,200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就涉及了能源安全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2009年浙江考查在经济危机下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民生密切相关,交叉考查的可能性非常大,考生需要重点掌握。
二、命题预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比较十七大之前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增长,还涉及到社会民生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因此,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考查很可能从以下方面入手:
从保障社会民生角度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所以,考生在搜集整理相关热点时,要了解社会民生事业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 典型事例评析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在纲要草案中,有两个7%赫然醒目: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两个7%,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在了具体的数字上。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对降低,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目标显著提高,这“一降一升”清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意图,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
在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今后5年GDP的年均增速定在7%。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解决诸多发展难题,同时适度地、主动地调低经济增长速度,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转而寻求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益。这一脚“轻刹车”可以为各地、各行业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留出足够的空间。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提出,意味着政府把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战略性转变,有利于实现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均GDP实现跨越式增长,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进而会影响到扩内需、调结构的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由“十一五”规划的5%调高到7%,此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基础之上,必须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还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