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年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总体保持稳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7日 17:07   中公教育微博

  2012年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延续了07年以来的命题特点,依然为40题。题型上涵盖了大纲中列举的逻辑填空、阅读理解和语句表达三种题型。其中阅读理解部分出现了概念对比题、作者态度推断题两种比较新颖的题型;语句表达部分除保留了去年的语句排序题外,还增加了2道06年曾出现过的语句填充题。从难度上来看,逻辑填空难度略有降低,阅读理解难度有所提升,语句表达则与去年基本持平。

  从言语理解题目的选材来看,彰显文化性、时代性,贴近民生的材料备受命题人青睐。如34题关于网络的影响,35题有关慈善的话题,36题涉及微博与旅游的关系,62题谈论行业壁垒等。

  (一)逻辑填空:题型变化不大,难度有所降低,侧重对特定语境适用词语的考量

  1.题目严格按照一空、两空、三空的顺序排列,几种题型的题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实词和成语依然是两大考点。

  44.唐朝中期以后,帝国再次陷入激烈的持续动荡,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成了唐帝国后叶的            。最终,中国进入了50余年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看起来,黄河文明似乎已经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那样彻底衰亡,而是            ,一直延续至今呢?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题  危在旦夕  薪尽火传           B。主线  岌岌可危  柳暗花明

  C。主调  危机四伏  重振旗鼓           D。主流  危如累卵  涅槃重生

  44.【答案】A。中公解析:由“延续至今”可知,第三空所填词语应与此相对应,能体现延续性的词语只有“薪尽火传”。再把“主题”“危在旦夕”代入题干,也与句意相符。因此本题选A。

  2.考查词语范围依然以常用词语为主,近义词语辨析不再是考查重点,通过对整个文段意思的理解再加以适度的逻辑推断来确定适用词语成为命题人青睐的考查思路。

  30.持之以恒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我们所坚持,所固守的是            甚至错误的,那坚持到底的结果只能是一错再错。人生允许            ,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极  无功而返                                   B。盲目  知错就改

  C。反面  偃旗息鼓                                   D。偏颇  改弦易辙

  30.【答案】D。中公解析:由“人生允许   ,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可知,第二空所填词语应与“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相对应。“无功而返”、“偃旗息鼓”均未体现“敢于放弃”,排除A、C。且句意并未体现“对错”问题,排除B。第一空中,“偏颇”与“错误”构成递进关系。因此本题选D。

  (二)阅读理解:考查题型更趋丰富,难度明显加大,对考生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主旨性题目依然是国考阅读理解的绝对重点,这一趋势在今年的试卷中再次得以印证。包括47、49、51、52、53、54、58、59、61、62、64、65在内的题目均可归入此类题型,它主要测查的是考生对文段整体的把握能力。

  64.当前,信息技术、视听手段的空前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这是发明蒸汽机和电力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进步。不少人认为,电视、电脑提供的画面与音响,已足够提供人类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超过了文字的功能。于是他们片面地认为,人类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在当前社会是非常重大的

  B。影像所提供的信息含量并不比文字负载的信息少

  C。对于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很多人存在错误的看法

  D。传统文字的价值依然存在,并不会被图像信息完全替代

  64.【答案】D。中公解析:文段由信息技术、视听手段的发展引出“不少人”的观点,即当前电视、电脑所提供的画面信息与知识,已经超过了文字的功能,于是人类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由“片面地”、“所谓的”可知,作者对“不少人”的观点是不认同的,也就是说文字的价值并不会随图像信息的发展而消失,其地位不可取代。选项中强调文字价值的只有D项,故当选。

  2.46题属概念对比题,是今年阅读理解部分出现的新题型。此种题型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段中出现的两个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此题与10年39题解题思路类似,排除法对解答此类题目非常有效。

  46.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意思是说,第一种无知是连字都不识,当然谈不上有学问;第二种无知却是错读了许多书,反而变得无知。“初学者”的无知容易辨别,有容易避免;但是“读书读得越多越好”的错误观点似乎更能迷惑人,因此有必要审慎选择阅读的书目,以免读得越多就偏离得越远。

  根据这段文字,“初学者的无知”和“学者的无知”:

  A。都是缺乏正确引导造成的                     B。既容易区分又经常被混淆

  C。都是求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           D。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经历的反映

  46.【答案】D。中公解析:由“连字都不识,当然谈不上有学问”可知,“初学者的无知”是因为知识的匮乏而导致的无知,而非缺乏正确引导造成,排除A项。B项两种无知“容易区分又容易被混淆”从文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由“‘初学者’的无知容易辨别、也容易避免”可知,C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3.60题属态度推断题,此种题型在地方考试中曾有涉及,但在国考中出现尚属首次。此种题型难度不大,考生要注意的是文段中未体现作者态度的情况。

  60.日前,IBM公司研发的电脑沃森战胜了美国电视智力节目《危险边缘》的两名人类常胜将军,一时间,很多网友担心,电脑越来越像人了,将会超越人类智慧,从深蓝到沃森,人工智能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电脑会代替人脑吗?近几年,每次有电脑战胜人脑的事发生,都会有“终结者”之类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不久的将来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并最终替代人类。

  作者对于“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的态度:

  A。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实现电脑模拟人脑

  B。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

  C。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超越人类智慧

  D。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宰者

  60.【答案】B。中公解析:由“很多网友担心”、“‘终结者’之类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可知,文段的这些观点都不是作者自己的,作者的态度在文段并未体现,由此可知B项正确。

  (三)语句表达:考查力度加大,缩减了语句排序题的题量,相应增加了2道语句填充题

  1.语句排序题去年出现了3道,今年相比去年略有缩减,且难度有所降低。考生只要把握住特定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再运用排除法即可轻松破解。

  56.①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

  ②主要根据是《梁书》中关于五世纪时中国僧人慧深飘洋过海到达“扶桑国”的故事,认为“扶桑”即墨西哥

  ③日前,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提出了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

  ④遗憾的是,这些说法至今还没有得到考古学的明确证实

  ⑤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是说商朝时的中国人横渡太平洋将文明带到了美洲

  ⑥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玛雅文明的源头是古代的中国文明,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扶桑国”说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⑥①②⑤④    B.③①④⑥②⑤    C.⑥③②⑤①④    D.⑥②⑤③①④

  56.【答案】D。中公解析:⑥句末尾的“扶桑国”与②句的“扶桑国”相对应,由此可知②是对⑥“扶桑国”说的解释,②应紧接⑥后,据此可排除A、C。由④句的“这些说法”可知,其指代的是语句中出现的“扶桑国”说、“殷人东渡”说等,比⑤更适合做总结句。因此本题选D。

  2.语句填充题在06年曾经尝试性地出现过一道,此后再无涉及,今年则革命性地出现了2题,这体现了国考命题人求新求变的思路。对于此类题目,最关键的是把握住与前后句话题上的一致性,以实现整个文段语意上的连贯性。

  57.饮食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它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纳入文化领域后,饮食就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尤其是经过民族文化旅游浪潮的洗礼,            ,使人们不仅仅将饮食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且更注重体会和欣赏饮食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欣赏自然与人文美景的同时,品尝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正成为旅游者新的追求和向往。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美食体验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

  B。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逐步整合

  C。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潜力得到开发

  D。饮食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57.【答案】B。中公解析:由横线前后的内容可知,横线处要填的句子应体现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据此可排除不包含“旅游”的C、D。再看A项,文段是在讲“饮食文化”而不是“美食体验”,由此可排除A。因此本题选B。(注:以上真题均由中公教育网友提供)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国考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