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高考(微博)改革的精神,“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分为两大类,其一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5%自主招生政策”,即考生高考成绩只要达到一本院校录取分控线(而不一定达到重点大学自身的分数线),就能被享有5%自主权的高校录取;其二是始于2006年的“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上海复旦和交大首先试点,即以面试结果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淡化学生的高考分数。前一类改革,高校的自主权仅体现在录取环节,第二类改革则部分放开了选拔环节,受到高校的普遍追捧。至2009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扩大至68所高校,国内一流大学被悉数囊括其中。
2、“从上初中开始,我就再没睡过懒觉,虽然学校规定是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但我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都是5点就起床了,晚上学习也是到10点以后。”说起两年的初中生活,郑州市下辖的新密市某乡镇中学初二学生贾辉一肚子的牢骚,但他知道必须这样做,因为他想考好高中,想考好大学,想走出农村。“我爸我妈在农村太苦了,我只能好好学习,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而在他们村,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长不惜交纳昂贵的择校费,甚至陪读,把自己的子女送入县城初中就读,以达到望子成龙的目的。
3、“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如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微博)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虎妈狼爸,分别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成功”地推广了“打是疼骂是爱”的教育理念。这两位的教育理念相似,“卖点”也如出一辙:狼爸之所以有底气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因为他的三个孩子都进了北大;虎妈之所以能出书、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也是因为她的孩子上了哈佛耶鲁。因此,他们也受到了广大想让孩子进名校出人头地的家长们的关注。有网友称:假如他们的孩子没有进入名校,取得这样的“成功”,他们还会这么“理直气壮”地坚持棍棒教育吗?
4、2月12日参加完复旦大学(微博)“望道计划”自主选拔招生面试,家住虹口区的上海市应届高三毕业生林羽一直有些忐忑不安。为了这场考试,他付出的代价是放弃前一天的“北约11校”、“华约7校”自主招生联考,以及同一天的“卓越联盟”9校联考。
虽然还有6月的全国统一高考,但对于林羽这样的市级重点中学毕业生来说,错过上述28所全国顶尖高校的自主招生,代价还是很大。
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原本希望借自主招生改革摆脱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但现在各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却让他们穷于应付。特别是两大高校联盟“北约”和“华约”相继形成之后,竞争空前激烈。“生源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就如同原料之于产品。”上海某211高校招办主任说,招生招得好,无论是将来参与竞赛、申请项目等看得见的竞争,还是从学校的氛围和口碑等软实力上,都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5、2006年,复旦推出“千分考”之初,校方就明确表示,不出高中10门课程的笔试不需要特别准备,考题灵活多样的面试也无从准备,更不可能推出相应的辅导班。但现实是,各中学纷纷推出针对自主招生的课程和培训,事实上加重了考生的负担。
比如上海交大附中,每周有六节选修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针对自主选拔开设的课程,也可选择对主修科目进行查漏补缺的课程。
通过自主招生考进复旦的原上海复兴中学毕业生小顾告诉记者,高二下学期就已文理分科,复旦的“千分考”涉及10门课程,不听考前指导肯定不行。他说,所有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都参加了相应的辅导。
2009年,由上海市教科院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地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所做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表明,57.8%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使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加重,46.7%的教师有同样感受。
6、在一位知名教授看来,现在的“联盟”属于“名校拼盘”或“利益同盟”,“现在的三大联盟里面,‘卓越’还算学科色彩鲜明,以理工科为主,但‘北约’和‘华约’完全没有区分度,‘华约’里既有清华、上海交大和中科大这样的理工科名校,又有南大、浙大、人大这样的综合性高校,‘北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如果一名考生想考北大和南大这样的高校,他就必须报考两个联盟,而两个联盟考试的侧重点又有不同,复习范围大大增加;如果联盟撞车,他就必须从中作出选择……所以,目前名校的结盟方式是很不合理的。”
以近两周来的自主招生测试为例,说起来有参加30多所高校自主招生的机会,事实上一名考生在两周内最多只能参加三场考试,很可能最多只有被三所学校录取的机会,其中还有多所心仪学校“撞车”。来自江苏省海门中学的一名考生家长说,孩子想报北大和交大,但无法兼顾,最终只报了北大。
7、某电视台访谈节目摘录
嘉宾H(朝阳区考生家长):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该多采取像“北约”、“华约”或者“卓越联盟”这样的联考形式。目前许多采取联盟形式自主招生的高校,考生都可以同时报考联盟内的多所院校,以“北约”为例,考生可以报考三所学校,这样就增大了考生成功的概率。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大大降低考生的考试成本。事实上,如果每个大学都单独举行考试,无论是对考生,还是对学校来说,成本都太大,所以美国常春藤联盟的高校也采取一些联考的方式。
嘉宾S(北京某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高校通过自主选拔的形式招收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效果是明显的。可以说,越来越多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正在因这项改革而受益,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想。诚然,自主招生离完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没有这些年的改革,那些所谓的“偏才”几乎完全没有机会进入名校。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努力把自主招生做下去,如北科大、北交大等五所高校组织的“五校联考”,近年来不断提高了测试中对考生综合能力评价的比例,以求能发现素质优秀的学生。
嘉宾X(北大附中教师):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能够用个性化的方式评价一小部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潜质,使得极少数有专业特长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学习,以弥补高考“一分统天下”的不足。而联盟内的统一命题又弱化了评价方式的个性化,甚至会导致应试痕迹越来越严重,成为“小高考”。此外,目前高校在自主招生中的“掐尖”已经趋于火热。我担心,这种联盟形式的自主招生考试会加剧“掐尖”大战,因为竞争会由过去的两所学校,变成两个联盟十几所高校,甚至更多。如今年“北约”和“华约”自主招生初试撞车,涉及高校就多达18所。这会异化自主选拔录取的实质,使自主选拔录取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轨道上来。
嘉宾S:我认为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不存在入校后“水土不服”的问题。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高校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特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挥出来,而不是单一的课堂和考试。另外受各地区教育水平不均衡的影响,大学招生本来就不是“一碗水端平”的,西部地区的考生和东部地区的考生可能分数、文化素质都有很大的差距。他们进校后都能共同适应,成长成才,更不要说那些只是降低了20分、30分录取的自主招生学生了。
嘉宾G(某大学校长):自主招生考试不是选拔个别的偏才、怪才。前不久,南开大学(微博)举行自主招生笔试,我们发现,单科成绩靠前的考生,其他方面多数也不差,我们更关注这类人才。少数特别偏或怪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录取,而不是在考试上设置优惠。如果在考试中太注重偏才或怪才,可能会对中学形成“指挥棒”效应,人才培养往偏或怪的方向发展,不是正确的导向。从长远看,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生更有潜力。
嘉宾L(北京某211高校学生):我是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现在的大学的,现在读大二,工科专业。说心里话,到现在我都无法真正适应大学生活。我在高中时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上课只听自己不会的,作业只做课本后面的,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看各种科普书,以及泡实验室捣鼓各种设备。通过自主招生,我进入现在的大学,本以为可以“大施拳脚”,没想到上来就是海量的习题和令人恐惧的晚自习。另外,我喜欢做实验,可是大学里的实验室管得比高中的还严,课堂外我很难进入。我想,学校通过自主招生让我们入学,就应该针对我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而不能把我们和普通学生放在一起,否则自主招生的“花”怎么结出英才的“果”?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