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试基本情况
(一)面试形式
从历年面试情况来看,四川省公务员[微博]面试都采用了结构化面试的形式,目前还没有出现非结构化面试等其他形式。
(二)面试题量
四川省公务员面试每天一套试题,每套试题一般为3道题。但在2011年面试中,工商系统的考生增加了一道专业题目。
(三)面试方式
主要采用考生看题本和考官读题相结合的形式。2009年、2010年均采用看题本方式,2011年上半年部分地区出现前两题看题,最后一题考官读题形式;2012年上半年沿用考生看题方式。考场一般提供草稿纸和笔,但出现过个别地区不提供的情况,考生务必做好两手准备。
四川省面试考试一般为15分钟,3分钟思考、12分钟答题。部分地区考场内设有时钟供考生使用。
面试试题的设问一般采取“一问式”与“多问式”相结合的形式。“多问式”问法既拓展了题目的深度,又对考生的时间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面试时间
暂定为2013年1月11日至14日。
(五)成绩计算
总成绩=笔试总成绩×70%+面试成绩×30%,实际面试人数少于或等于职位招录计划数的,面试成绩须达到当天所在考场实际面试人员的平均分数,方可进入体检、考察程序。
(六)结构化面试五大题型
结构化面试根据测评要素一般可将试题分为五大传统类型,但是根据目前国考和其他地方面试的命题规律和发展趋势来看,糅杂多种要素的复合型试题渐成为一种常态,中公教育[微博]专家建议考生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
1.综合分析题
结构化面试考试中,综合分析题一直都是公务员面试必考、常考的题型,它相对来说比较难,考查考生的素质也比较全面。综合分析类试题按试题所涉及内容的不同可细分为社会现象类、名言俗语类、政策理解类、故事理解类、原理效应类等。因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深刻分析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并联系自身工作,进行重点阐述。
例如:目前食品药品打假呈现越打越多的趋势,有人说不是政府打击力度不够,而是奸商太狡猾,同时制假售假成本低、风险小。对此现象你怎么看?(2012年7月9日四川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一题)
2.人际关系题
人际关系题在公务员面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对于公职人员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未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考官想通过考生现场答题了解每一位考生是否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素质与能力。人际关系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考生能否做到合情合理地解决题中的所有矛盾,妥善完成任务。
例如:领导让你做几项工作,但是同事认为他能力比你高,不服你,问你怎么办?(2012年7月16日四川省阿坝州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二题)
3.组织管理题
组织管理题重点在于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中设定一个或者若干个工作目标,通过考生回答来考查考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此类题目难点在于大多数考生没有类似的工作经历,不知如何下手。很多考生会刻意背一些模板,最后陷入套路化、模式化的窠臼。那么如何在此类题目中做到打造亮点、重点突出呢?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关键就在于对任务目标进行理性分析,能够紧密围绕工作目标,将大目标具体化、条理化,并且提出可行性方案。
例如:某高校校长准备在学生毕业典礼上演讲,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现在的心态和对未来的期望,委托秘书做一些调查。假如你是这位秘书,你将怎样进行调查?(2012年7月7日四川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一题)
4.情景应变题
情景应变题主要是通过设置各种情景,给予应试者一个特定的身份,要求其处理各类事务及各种问题和矛盾。中。公教育专家发现,情景应变题在近年的面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是与时代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本身工作的需要密不可分的。在回答情景应变类试题的过程中,要入情入境,以贴切的身份和恰当的方法高效地处理问题,成功展现出处变不惊的自控力和临危不乱的智慧来。
例如:据央视报道,某地拆迁指挥部为了在一个月内完成拆迁任务,在某村架起两个高音喇叭,天天向村民“宣讲政策”,晚上播放到零时,周末24小时连播,持续扰民已有半月。而且据记者调查,这一拆迁项目属于“先拆再补审批手续”的违规工程。你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如何处理此事?(2012年7月7日四川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二题)
5.自我认知题
自我认知题是指考查考生报考事业单位的原动力,即为什么要报考事业单位,以及考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弱点等方面是否与事业单位工作相匹配的试题,是个人与工作匹配度的一种考核。
例如: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情,现在有人把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认识为油水情,你认为是否正确?你是公务员,需要怎么做?(2011年1月16日四川省监狱系统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一题)
二、题型特点分析
2010—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面试真题题型分布
年份 | 2010年 | 2011年上半年 | 2011年下半年 | 2012年上半年 | ||||||||||||||||
题量 | 17 | 13 | 12 | 18 | ||||||||||||||||
题型分布 | 综合分析
题 |
组织管理题 | 情景应变
题 |
自我认知
题 |
材料
题 |
综合分析
题 |
组织管理
题 |
情景应变
题 |
自我认知
题 |
材料题 | 综合分析题 | 组织管理题 | 情景应变题 | 自我认知题 | 材料题 | 综合分析题 | 组织管理题 | 情景应变题 | 自我认知题 | 材料题 |
4 | 5 | 3 | 1 | 3 | 4 | 4 | 3 | 0 | 2 | 4 | 4 | 4 | 0 | 4 | 5 | 2 | 4 | 0 | 6 | |
材料题+普通结构化 | 材料题+普通结构化 | 材料题+普通结构化 | 材料题+普通结化 |
从面试形式看,四川省公务员的面试结构已经成熟、稳定。题目设置坚持以“结构化+材料题”为主,但考生对情景模拟对话类等新形式最好也要有所练习、掌握。
从面试内容看,四川省公务员面试对各种题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重点考查题型为综合分析题、组织管理题、情景应变题和材料题,但在具体题目上呈现杂糅的趋势。
其中综合分析题考生应给予高度重视,除了约占总题量30%的决定性比重外,它既是材料题的精简版和命题来源,也是情景应变题等其他题型中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组织管理题和情景应变题作为必考题型,虽然历年来在面试中所占比重有所浮动,但基本维持在四分之一左右。材料题所占比例逐年递增,约占20%,呈现与五大传统题型平分秋色之势。
人际关系题不再作为命题的重点,考生掌握答题基本原则和技巧即可;自我认知题也不再单独考查,隐藏于综合分析、情景应变题中间接考查。
中 公教育专家特别提醒,在2009年和2010年的四川省面试中还出现过漫画题的身影,这为考生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平时练习中,考生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漫画题意义的挖掘与深度解读,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面试难度看,四川省面试难度会稳中提升。“多问式”,作为四川省面试的突出特色,会进一步加强;作为形式新颖题的代表,材料题或漫画题所占比重也会有所提升。
三、题型特点
(一)综合分析能力是四川省公务员面试最重要的测评要素
与其他省份相似,四川省面试中的综合分析能力类题目一般以社会热点类形式出现;但与其他省考不同的是,四川省的综合分析题时效性更强,社会热点着眼于全国,不仅仅拘泥于本省一隅。
例如,2012年7月9日四川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一题:
目前食品药品打假呈现越打越多的趋势,有人说不是政府打击力度不够,而是奸商太狡猾,同时制假售假成本低、风险小。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命题重点]这道题是典型的社会现象类题目,它重点考核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全面辩证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中公解析]考生答题时要擅于提取题目的关键词,即“食品药品打假越打越多”,其他一切信息都是围绕此展开。设问“怎么看”包含范围广,虽然为考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结构顺序,很容易跑题、偏题。因此,考生首先应该构建基本框架,即现象概述——分析原因——解决措施,然后再分别展开论述。
根据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因此,考生答题时要自觉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个社会现象,同样也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人们的观点。“食品药品打假呈现越打越多的趋势”,除了有一定的消极原因外,考生也应看到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即媒体监督权的放大、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政府工作的认同和理解,从而拉近自身与考官的距离。
题目中人们的不同观点,考生不可以视为无用,它既可以为考生打开思路,也可以成为考生答题的切入点,考生可以综合双方意见,给出一个全面客观的原因分析:一方面,食品、药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以及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进行食品、药品造假、售假;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人民的服务者,也确实要承担一定的管理缺位的职责,食品药品造假违法成本低、生产流通等环节监管不力等,都造成了食品药品造假屡禁不止。
另外,对于“怎么看”这样的问题,考生不可以止步于原因的分析,毕竟提出解决措施才是原因分析的目的,也是综合分析题的考查要义所在。
(二)情景应变题与组织管理题紧跟社会热点
情景应变题是四川省面试中必考且设计巧妙的题型。情景应变题一般分为公共危机场景类与情景压力类,其中情景压力类涉及职场场景压力、考场场景压力和生活场景压力。四川省面试中的情景应变题以公共危机场景类和职场场景压力类为主。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出四川省面试中情景应变题具有两大特色:第一是带有明显的岗位性质,贴近公务员角色。第二是命题内容与社会事件紧密相联,直面现实;尤其是公共危机场景类,多以群体性事件、多方利益冲突为命题背景。这要求考生反应迅速,考虑全面,方法得当,能妥善协调好多方利益。
例如,2012年7月7日四川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二题:
据央视报道,某地拆迁指挥部为了在一个月内完成拆迁任务在某村架起两个高音喇叭,天天向村民“宣讲政策”,晚上播放到零时,周末24小时播,持续扰民已有半月。而且据记者调查,这一拆迁项目属于“先拆再补审批手续”的违规工程。你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如何处理此事?
[命题重点]这道情景应变题目从拆迁这个社会热点转化而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考生设定的角色为“上级主管部门”,这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危机处理意识和抗压能力,是否能迅速融入角色,合理调配资源,采取果断而恰当的措施应对处理。
[中公解析]本题反映的是社会热点话题——软性强拆,这种变相强拆是拆迁的新特点。虽然题目中包含信息较多,但是有两个突出问题,即噪音扰民和违规操作,考生一定要牢牢抓住。明确了问题之后,考生才能针对问题症结、各个击破。只有从这两方面谈解决措施,才是全面而深刻的。
考生在处理这种几个问题并存的题目时,要分清轻重缓急、优先解决最紧迫的问题。对这道题目而言,首先要立即终止其噪音扰民的行为,真诚地向群众道歉。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联系媒体,了解事实,停止拆迁,重新审查拆迁手续,依法惩处。最后,做好强拆事件的善后工作,如:向当地群众公开对该单位违纪人员的处罚决定,接受群众监督;配合司法机关,对群众所受到的损失给予界定和赔偿等。
四川省公务员面试不仅将组织管理题列为必考题型,而且题目新颖、独具特色,目的在于颠覆考生传统的答题模式,直击软肋,从而检验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题在内容设置上与时政结合,融入社会背景融;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问题设置上突出细节,即不再泛泛地考查组织管理的全过程,而是在组织过程中的难点、关键环节或活动的特殊性上做文章。
例如,2011年7月3日四川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二题:
为了考核贫困地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你如何组织调研、保证结果的准确真实?
[命题重点]如果考生面对这道题目不知如何下手,那么这恰恰是命题人要达到的效果。如果题目直接问如何组织调研,考生们多有套路、模式可以借鉴,可是这道题目却具体而微,变换角度,深究于细节,其目的就在于考查考生是否对调研流程有全局的把握,对难点重点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对各个环节是否有足够的权衡,透析考生是否具有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公解析]毫无疑问,这道题目的难度要高于传统形式的组织管理题。考生如果不对调研过程熟记于心、运用自如,很难回答得针对、透彻。虽然本题换了种问法,但是所谓“万变不离其中”,这道题解答的关键仍要到一般的调研流程中去寻找。考生遇到这种新问法,万不要慌张,积极调动储备,静下心来思考,调研时一般要从哪几方面入手:调研内容、调研方法、操作执行,而这三部分的难点便是本题的答案了。因此,考生只要从考核方式的科学性、操作人员的专业性和考核标准的合理性三方面展开论述,着眼于细节,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答得精彩。
(三)材料题地位稳固
材料题是四川省面试中形式新颖题型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其他省考相比,材料题除了具有考查全面性、重视考查考生综合素质的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命题特色。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形式上采用“小材料+1个问题或是2个问题”的形式,难度增加;内容上与综合分析题类似,紧跟热点,侧重考查观点深度与应对措施;题量上呈逐年递增之势。鉴于以上三点,考生对材料题的重要性要有足够认识,练习中多在内容的深度剖析、时间掌控和应对措施上下工夫。
例如,2012年四川省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面试真题第三题:
资料:1986年我国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调整,并划定258个国家级贫困县。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制定和实施。尽管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已从1985年的1.25亿减少至1993年的8000万,但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却增加到592个。
2011年8月底,《重庆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地部分基层干部仍然将贫困县头衔视作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他们认为一旦被摘下这顶帽子,中央及市级财政拨付的扶贫补助资金与一些政策优惠会随之消失。
2012年1月30日在新邵县政府官网上,一篇名为《新邵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文章详细描写了其申请的“艰辛”。文章的开始就报告了一个特大喜讯:新邵县被正式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问题:你阅读以上资料有何感想?你认为我国的扶贫政策应做哪些调整?
[命题重点]这道材料题仍属于综合分析题的范畴,符合四川省面试命题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规律。材料题的难点在于包含信息量大,考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分析、归纳推理和掌控时间的能力。考生也要尽快适应这种材料后跟着两个甚至更多问题的形式,安排好时间,冷静作答。
[中公解析]一道材料题,大概有将近300字,考生一定要有化繁为简、深入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阅读可知,材料集中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随着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县数量却在增加;二是部分干部对贫困县的头衔仍趋之若鹜。这两个问题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政府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就不能只等输血不愿造血”。
因此,考生可以按照总分总的机构、条理清晰地展开:首先,考生要对扶贫政策进行辩证分析,既肯定其成绩,又要结合材料指出其不足;随后从材料的例子中挖掘其深刻含义,即“这种炫贫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政绩观的扭曲”,点明本质;最后围绕核心,“变输血为造血”,结合之前分析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扶贫政策提出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