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考行测:利用奇偶数加快速度

2013年10月29日10:23  中公教育 微博   

  数的奇偶性是数学中最简单易懂的特性之一,在公务员[微博]考试中,利用数奇偶性快速排除错误选项,从而选择出正确选项,也是一种非常便捷有效的解题思想。下面中公教育[微博]专家就通过一些题目,简单的介绍一些利用数的奇偶性快速解题的例子。

  例题一: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当月共培训1290人次。

  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

  A.8    B.10    C.12    D.15

  中公解析:本题是近几年国考和多省省考考试大纲上的例题,从题目难度上来讲,并不复杂,通过读题,可以设甲教室举办培训X次,乙教室举办培训Y次,根据题干条件,可以列出两个方程,X+Y=27,50X+45Y=1290。以上是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够很容易就想到的,但是在接下来的处理过程中,大部分考生在列出了以上两个方程之后,开始解方程,求解X与Y的值,求出X的值后,从答案中选择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计算过程,确实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是多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思路,在处理的过程中,从数的奇偶性的角度去思考的话,因为50X+45Y=1290,其中50X一定是偶数,所以45Y一定也是偶数,可以推出Y是偶数,再由于X+Y=27,可以推出X是奇数。选项中只有D选项是奇数,所以正确答案只可能是D选项。对比以上两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发现,后一种方法,利用了数的奇偶性,省去了动笔计算的步骤,简单观察之后就选出了正确选项,节省了时间。

  例题二:现有七枚硬币均正面(有面值的面)朝上排成一列,若每次翻动其中的六枚,能否经过若干次的翻动,使七枚硬币的反面朝上?

  A。需要6次                                  B。需要7次

  C。需要42次                                  D。无论多少次,都不可能

  中公解析:根据题意,首先只考虑一枚硬币,原本正面朝上,要想反面朝上的话,一定是经过奇数次翻动才能做到。那么如果是七枚硬币的话,要想从全部正面朝上,变成全部反面朝上,经过的翻动总次数一定是七个奇数相加,其和一定是奇数,而现在得操作方式为每次翻动其中的六枚,那么翻动总次数一定是6的倍数,一定是偶数,所以无论经过多少次翻动,都不可能使七枚硬币的反面朝上。因此选择D选项。

  例题三:若x,y都是质数,且3x+5y=21,则x+y=(    )。

  A.4                B.5                C.6                   D.7

  中公解析:读题之后,发现已知条件只给出一个方程,里面两个未知数,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我们无法直接去求解X和Y的值。换个方向思考问题,考虑数的奇偶性,3X与5Y的奇偶性一定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从而可以推出X与Y一定一个是奇数,另一个是偶数,由于已知X与Y都是质数,质数中只有2是偶数,其他都是奇数,所以X,Y中必有一个是2,分别将X=2和Y=2带入方程,最终只有X=2,Y=5符合条件,所以选择D选项。

  通过以上几道例题,我们可以发现,在公务员考试当中,不少题目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可以利用到数的奇偶性选择答案或者为解题提供帮助,而且从思路的角度上来看,只要能确定从数的奇偶性角度往下想,思路一般都是很直接的,不需要绕很多的弯路;再加上数的奇偶性本身就是一种简单易懂的特性,上手的难度很低,这样的一种物美价廉的方法,如果不掌握,真的是太对不起我们自己了。

  对于数的奇偶性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上面列举的三道例题,实际上数的奇偶性的应用要更加的广泛和灵活,那么要想彻底的熟练掌握这种方法,一方面,最好通过看书或者上课先系统性的了解数的奇偶性的基础知识点,应用背景,常见应用技巧。然后再此之上,通过不断的做题,思考,体会和吸收在实战中,数的奇偶性的应用,最终,行程属于自己的应用习惯。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中公教育专家最后嘱咐考生,其实很多方法,并非是我们不会,而是我们想不起来用,学的再多,考试时候不用也是枉然,纵然只学一技,却能够变通的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中,才是王道。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