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哭穷”被吐槽背后的制度意义

2014年03月11日09:40  红网 微博   

  公务员[微博]“哭穷”为何同情少吐槽多:拿工资不作为。“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和反‘四风’的开展,让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随之而来是部分公务员‘叫苦不迭’,认为自己工资太低,晒起了工资条。然而,同情声甚少,‘吐槽’颇多。这种现象也成为2014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3月8日《现代金报》)

  3月9日,以“公务员工资”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竟有相关结果1900余万个,由此可见社会关注层面之广泛和关注度之高。对显示的网页稍加浏览,便可发现一方是支持公务员能涨工资,另一方则是反对,呼声此消彼长。而在笔者看来,公务员“哭穷”背后的制度意义更值得关注。因为,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群众关注公权意识的增加,社会开放度、包容度的扩大,乃社会进步的明显标志。

  作为社会一个特定群体的公务员,其定位为社会公仆,这不但与广大民众对政府角色期望——“服务型政府”相一致,也与公务员本身工作对象、范围相一致。在这一点上,应该说目前已形成了共识。依照自己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按劳获取相应报酬,本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但由于对公务员工作的评估与考核一直是由所在的组织内部消化,既是球员又当裁判,民众只能置身事外。长期积累,便让涉及公务员加薪之类的事情成为观众爆发不满情绪的宣泄通道。

  因此,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从制度上对公务员的工作能力、绩效、应获取报酬进行规范,加强与公众进行交流平台与通道的建设,其作用不言而喻。

  公务员哭不哭穷,不能由其自身来进行判断,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加以确定。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坦言,让最后一个分粥的人来给自己分粥,就基本能保证前面分配的公平性,因为他必须要保证自己的碗在最后分配中有粥。所以制度设计应该由多方参与,尤其是等待分粥的一方必须广泛参与才行。

  公务员加不加薪,不能由一时的社会舆论左右,应该客观审视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务员队伍收入水平是否相匹配。不可否认,现在的公务员队伍中的确存在一部分人拥有一定甚至相当的灰色收入,但事实上,更多基层公务员仅仅只是从事程序性的工作,而不掌握资源分配权力,其获取灰色收入的渠道有限甚至为零。所以,不能也没必要去一味指责公务员不作为,因为那毕竟是少数。从制度上去规范其工作要求,这才是最重要的。

  公务员到底应该取得何等层级的薪资收入,社会早有定位,这里无须累述。但公务员群体到底应该取得多少收入,其是否与其业绩相当、是否与公众接受度相适应、是否与其支出相一致,这些都是制度应该明确的地方。

  文/谢文鸿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