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启程篇:行测的内容形式及特点

2014年09月23日11:27  中公教育     收藏本文     

  新一轮的国考周期已经开始,为迎接2015国家公务员[微博]考试,很多考生开始进入了长达四个多月的笔试备考期。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些是不惧失败,重振旗鼓;更多的则是摩拳擦掌、初试啼声。一场战役,成功与否,重在备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国考行测备考的启程篇,中公教育[微博]专家就国考行测考试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等,做以详解,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何为行测

  “行测”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简称,用来测试应试者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潜能。这种测试和智力测验一样,属于心理测验的范畴,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潜力和倾向。

  从测查内容上来看,与申论的主观性试题相对应,行测为客观性试题的测试,时限120分钟,满分为100分。每年国考之前,国家公务员局都会发布国考大纲,对考试内容做指导性的解释,考生一定要重点关注。

  二、题型介绍

  行测具体包括了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这五个方面。由下表可知,五种题型题量和时限等在不同的年份会有微调,但变化不大。

年份 数量关系 资料分析 判断推理 言语理解 常识判断 合计
题量 时限 题量 时限 题量 时限 题量 时限 题量 时限 题量 时限
2014 15 15 20 20 40 35 40 35 20 15 135 120
2013 15 15 20 20 40 35 40 35 20 15 135 120
2012 15 15 20 20 35 35 40 35 25 15 135 120
2011 15 20 15 15 40 35 40 35 25 15 135 120
2010 15 15 25 25 35 35 40 35 25 10 140 120

  数量关系在行测中主要测查数学运算和数字推理两种题型。而随着众考生能力的提高,数字推理题型的相对难度一再降低,其测查有效性也越来越低。自2011年起,数字推理题目已经退出了国考行测舞台,短期内应该也不会回归,所以对于数量关系题型复习,考生一定要以数学运算相关题目为主。

  资料分析和数量关系同为行测中“理科”方向的考查。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近年来难度有所上升,主要体现在材料综合性加强,理解分析难度加大、计算类题目减少,常规重要考点考查量降低,题目的灵活性、综合性加强。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言语理解与表达同为“文科”方向的题型。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图形推理题目近年屡有创新,在行测考试中稳固地占有一席之地,同定义判断和类比推理一起,不容忽视。逻辑判断包含了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的考查,要求考生重点复习。

  言语理解与表达在五种题型中题量最大,体现了其重要性。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国考行测中包含了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及语句表达三种题型。其中逻辑填空题量最大,一般考查20小题,其题型名称以前为“选词填空”,名称的变化体现了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以前的侧重词语辨析,变为现在的重上下文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考生对这类题型一定要抓住复习的侧重点和做题的思路及角度。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近年来,国情社情的考察内容庞杂,但乱中有序,考点也相对集中。对于综合管理基本素质,不仅要求考生要能记能背这些知识,还要能理解这些知识,更要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以上是关于国考中行政能力测试的部分内容,关于行测考查的认识,不止于此,在后续文章中,中公教育专家将和大家一起继续分析学习,敬请期待!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国考行测公务员考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