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考行测试卷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共30题,考查题型包括选词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与往年相比,其具有以下亮点:
亮点一:选词填空——趋于简单,增加一词型题目
在2015年山东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选词填空题目与往年相比整体趋于简单,考查了3道一词型题目。
人类历史进程充分表明,权力最终能否被关进“笼子”,绝非取决于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对权力 力量的大小。
A。制衡 B。对抗
C。约束 D。规范
【答案】A。
【中公解析】把权力关进“笼子”,指的是对统治者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使得统治者在有限的范围内行使权力。由“绝非取决于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可知,把权力关进“笼子”取决于多数人的力量,即取决于广大民众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制衡”最契合句意,A当选。
(重要提示:本题目依据考生回忆还原,中公教育[微博]搜集整理)
亮点二:片段阅读——“公众参与”成为关注点
2015年山东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部分有3道题目涉及“公众参与”,其中一道材料是关于参与政府施政,另外两道是关于法律。
长期耐心细致的普法教育活动,确实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于法律的信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纸面上的法律并不能自动地保障人们的权利,仅仅通过法制宣传与教育,并不能全面深入地促成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纸面上的法律条文到底意味着什么,还要依赖于法律机构的运作者来表达。换言之,以法官为核心的法律人团队,才是法律的最根本的载体。法律人的职业活动,才是活生生的法律。法律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昭示着法律的真实面目。因此,如果要让社会公众知道法律是什么,与其举行一百场法律讲座,发放一千份宣传资料,还不如严格按照法律的精神,进行一次诉讼活动。一次公正的诉讼,尽管亲见亲历者人数有限,但是,通过口耳相传,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法律人值得依赖,法律值得信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普法活动的宣传教育效果逊色于法庭诉讼
B。法律的精神实质需要公众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
C。法律条文的意义依赖法律机构的运作者来表达
D。法律人的职业活动有助于社会公众建立法律信仰
【答案】D。
【中公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普法教育活动并不能深入地促成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接着以“换言之”引出文段的中心——以法官为核心的法律人团队,才是法律最根本的载体,并对此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法律人的的一言一行对公众建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故本题答案为D。
(重要提示:本题目依据考生回忆还原,中公教育搜集整理)
(五) 2015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题目两大亮点
2015年山东省考行测考试数量关系部分仍只考点数学运算一种题型,和往年题型版块保持一致。总体来看今年的数量关系部分呈现两大亮点,下面中公教育为各位考生具体分析。
亮点一:数学运算考查的题型范围大 各类题型都有涉及
2015年山东行测考试的数学运算部分共15道题,涉及的题型范围大,包括计算问题、行程问题、利润问题、比例问题、概率问题、年龄问题、排列组合及概率问题等。
【真题】一家三口人的属相和生日都相同,父母的岁数之和是儿子的6倍,而儿子尚未满15岁。问妈妈可能多少岁?
A.30岁 B.36岁
C.40岁 D.42岁
【答案】B。
【中公解析】设儿子的年龄为x,则父母的年龄分别为x+12m、x+12n,依题意得2x+12(m+n)=6x,即x=3(m+n),结合实际情况m、n≥2,x至少为12,此时妈妈年龄为12+24=36岁。
(重要提示:本题目依据考生回忆还原,中公教育搜集整理。)
亮点二:数学运算侧重分析 计算量较小
2015山东省考行测数学运算部分计算量小,多数题目侧重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具有很有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对各种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了然于胸,巧妙转化题目,快速作答。
【真题】某次知识竞赛的决赛有3人参加,规则为12道题每题由1人以抢答方式答题,正确得10分,错误扣8分。如果最后所有人得分都是正分,且回答问题最多的人是得分最少的人,那么前两名之间的分差最多为多少分?
A.8 B.12
C.20 D.40
【答案】D。
【中公解析】直接代入。分差最多为D项,此时,回答最多的人答对3题,答错3题,得分为6分;第一名答对5题,得分为50分;第二名答对1题,得分为10分,符合。
(重要提示:本题目依据考生回忆还原,中公教育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