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河南省公务员(微博)考试申论科目已于10月24日下午考试结束,结果不出所料,依然是以社会领域作为重要的考查目标,“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命题再次被河南华图教育(微博)的老师不止一次的预测到。相信这一点在申论后期冲刺课程中,我们的学员感受会更加深刻!
[命题分析]
今年的大作文从字数要求和命题思路上沿用了以往河南省考的一贯特点,考生相对较为容易把握。唯一不同的是,今年采用了事先给定副标题,让考生拟定主标题的方式,二副标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但是不是很具体,所以主标题应该有以下特点更加容易获得考官的青睐:一方面要能够“吸引”考官富有华丽色彩,比如在句式或者文采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依然还是得有总括全文的实质内容,如果仅仅是假大空,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
[参考范文]
多头推进齐抓共管共促社会和谐发展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随着民众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做出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战略部署,这既是针对于当前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顽疾”开出的一剂良药,也为未来实现社会治理法制化、常态化而营造了可预期的共同愿景。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除了政府强大的管理职能外,还要从各类行会组织的“行规”“帮规”到维系基层自治的“乡约”,无不在昭示着——若要实现社会治理的“井然有序”,政府和社会各个责任主体缺一不可。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人片面甚至极端地认为政府是万能的,在社会治理领域过分强调政府的“管控”职能,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什么都管”,结果往往是“什么都管不好”,这造成了政府职能的异化,也大大降低了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效能。纵观西方浩瀚的管理学思潮,其中有一点与我们老祖宗的管理理念是想通的:那就是政府不是万能的!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的前提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等各个责任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
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需要解放思想。在谈到社会治理时,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政府的职能,继而就是其公共管理职能、管理重于服务、外在管控重于行业的内在自觉等,在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这类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越发显得“不合时宜”。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执政者首先需要转变思想,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比如对于社会上比较关切的“人在证途”进行优化,简化审批流程,以利民便民为宗旨,从而扮演好“守夜人”角色。此外,各地方政府、社区等组织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加强法治宣传,向民众普及依法治国、依法维权方面的知识,提升民众的法律意识,涵养民众的法治观念。
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体制机制创新需要与时俱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明确不同社会主体的责任,做好“顶层设计”,为更好地规范各自的权责划清界限,避免权利越位,如安徽某事结合司法部的《意见》出台的调处医患纠纷的工作机制在成功调节医患纠纷方面的成功率高达87%;社区应该因地制宜,成立符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民主协商和政务公开机制,有效监督公共权利的运行,充分照顾到社区居民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如佛山某村进行的“村民自治”就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完善信息公开和回应机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高效回应民众对于重大社会事件的关切,以此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如今年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天津港爆炸案”等,官方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释、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危害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美好的愿景就在眼前,贵在实际行动。相信有执政者管理理念的转变,有社会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有民众的主动配合,多头推进齐抓共管、共促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119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