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名公务员(微博)的返乡笔记:握在心上的乡愁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二十一年长长的漂泊,无论是在曾经遥远的东北,亦或是现今咫尺天涯的长沙,家乡,总是魂牵梦萦的方向。
老家如梦,总是在不经意间触碰最柔软的心门。回乡三天,徜徉在亲情、乡情浓郁的年味里,走在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乡村小路上,看着周边如雨后春笋 般耸立、鳞次栉比的小洋楼,一声声恭贺、一杯杯滚烫的芝麻豆子茶,一句句暖心的乡音俚语,处处都洋溢着这方水土滋养出来的纯朴、热情、善良、豁达和希望, 也只有此刻,才真正感受到一份轻松在幸福深处悄然弥散,一种家的温暖在内心无言升腾。
团聚之梦
乡村的年味伴随着大年三十款款而来的年夜饭渐行渐浓,一盆驱寒的碳火,映照着一张张兴奋的面孔;一大碗农家炖“膀子”,聚拢的是久别的离情;一 杯小酒和着团聚的喜悦,甜醉了一屋子的守候。望眼欲穿的期盼,只为了家的方向;风雨无阻的执着,只因为亲情的等待。回家,回归的是久别的亲情;团圆,凝聚 的是一家人的执念。
鞭炮声渐起,儿时过年的回忆如梦境般悄然来袭,记忆中,饭后的孩子们蝴蝶般穿梭在各家各户。拜年,一声声稚嫩的恭喜声中,回应的是千家万户老人长辈们大把大把送喜糖的笑意满满;走村窜户的团拜里,是所有人被年味捂热的乡情。
而今,年饭后,老人们或是去教堂或是去寺庙或是打麻将,年轻人和小朋友或是上网或是微信抢红包或是捧着手机玩游戏,独独缺了围炉促膝、拉拉家常、聊聊离情的温馨。
是什么促使春节的内容在悄然改变?是什么让亲情的倾诉需要以教堂以寺庙为载体?是什么把一年仅有的一次心与心聚会,变成一个满蒙尘俗的大杂烩?
乡水之忧
鱼米之乡的美誉少不了水的滋养,居家的关键无非在于水的通畅。几十年前城里人的标志之一,就是天天能够喝上自来水。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终于裹着老百姓火辣辣的夙愿走村入户,涌入农家。在每一个从未走出过乡村的人眼中,自来水和着政策的温暖变得如此慰贴、暖心。
上水渐好,下水开始有些急不可耐。乡村生活废水和如厕后的污水处理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凸显,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严重滞后。在农村,生活废水和污水的处理,从来就是一个鲜少被关注的瓶颈。
农村生活废水该如何有序排放?乡村如厕和农村家畜圈养的废水、污水该如何合理处理?农村相关配套的水下管网工程该如何进行一体化建设?
教育之思
走在二十多年前就读的小学校园,越来越欣喜于学校的变化,校舍年年在翻修、更新,围墙高耸,桌椅现代,教学设施完备,孩子们上学都有校车和专人接送。
我的家是典型的中国农村缩影,儿时的记忆里,戏台、标语、甚至门神上的“忠君节义、礼义廉耻”,就是我们世界观的萌芽;父母亲对待所有长辈的态 度,就是我们孝道的启蒙式;学习加农活,背着一周口粮走十几里山路求学加集体宿舍的经历,就是我们自立、自爱、团结、拼搏的开始;用塑料薄膜挡风的学校窗 户,老师夙夜批改作业的身影,手冻得握不住笔的记忆,其实就是我们出发的初衷。
而今天,乡村教育最大的瓶颈就是优秀教师留不下,因为这里是农村;生源越来越凋零,因为这里依然是农村;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再学习,学习可以模糊一切,包括起码的礼貌礼节,因为,这里还是农村。
忙碌的校车、高耸的围墙,一堆堆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隔离的又岂能只是孩子们彼此嬉戏、追逐的身影?复制、粘贴的现代化教学软件,是否已经渐渐 同化或模糊老师们个性化教学的初心?乡村教育的发展路在何方?如果现今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学生,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已经偏离 出发的初衷?
未来之期
从最真实的乡村中走来,真切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山清了,水绿了,道路宽阔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十八大的春风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田间地头。
春风一夜吹香梦,梦逐春风到洛城。离乡渐远,春意渐浓,其实,在每一个游子心中,无论距离故乡远近,总有一种情素在内心涓涓流淌,总有一种牵挂和希望,如影随形、从不离左右。
作者何建新系湖南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 陈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