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微博)
[背景链接]
2016年3月,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到2020年,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提出的“大国技师”概念,到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中强调的“大国工匠”精神,“人才”成为近年经常被提及的热词。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显示,从2012年开始,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以每年350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减少。“人口红利”的消失,必然需要寻找某种解决路径或替代策略,才能维持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当下,以“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成为各界共识。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提高单位生产率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下降。
要从这一方面挖潜,农民工无疑是一个前景无限的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共4.04亿人,其中农民工总量为2.77亿人,比上年增长1.3%。而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比约2成,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还不到1成。这既说明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反过来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的巨大空间。
[意义分析]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就业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部队”。长期以来,他们为国家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面对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新局势,有必要、有责任提升农民工的教育层次和技术水平,这既是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也对进一步充实我国“人才红利”大有裨益。
从宏观层面上,它适应了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由此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懂得现代技术的专业人才,将能有效填补相应的人才缺口。
于农民工个体而言,它可以帮助打通职业晋升的渠道,获得更大的发展。通俗点讲,就是员工变主管,工资更高了,职位更重要了。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针对性不强等实际问题。根据农民工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研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学历和培训课程紧密对接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
其次,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点解决农民工工学矛盾等问题。鼓励在农民工集中的代表性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建设“农民工继续教育学习与实训中心”,并探索建立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师徒传承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鼓励各省建立服务本省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移动客户端,提供丰富的开放资源与支持服务。
再次,建立健全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重点解决农民工学费负担过重等实际问题。鼓励参与高校对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进行学费优惠,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支持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
此外,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今后,教育行政部门将建立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将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个人薪酬、岗位晋升相结合。
[文章素材]
[文章标题]
强化农民工培养 助推“大国工匠”成长
农民工再教育是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让继续教育为农民工幸福生活加油
[文章开头]
如今,专业技能人才缺口巨大,这已成共识。技术人才从哪儿来?一方面,来自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另一方面,则是从社会回炉,即继续教育。在笔者看来,这种回炉的学生说不定比“学院派”更懂得学习。他们有工作经验,学起技术来有针对性;他们有生活阅历,知道教育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学起来有干劲。
[文章结尾]
资助农民工继续教育,目的是培养现代工匠,而工匠的精神,我想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懂技术,从操作到原理真正精通一门技艺;二是充满自信,不仅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自豪,而且还不觉得低人一等。如此,他们才会心无旁骛醉心于自己的领域。这样的人才多了,大国工匠就会不断涌现,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