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于2017年10月28日发布,笔试时间定于2017年12月10日。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依然坚持分级分类的命题原则,按照职位要求科学设计试卷;依然坚持能力导向,在180分钟的作答时限内以能力考查为主线灵活设置题目。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稳定部分,也是不断探索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说明目前的考试形式已经相对成熟。字面含义虽然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在考试实践过程中,命题人依然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不断尝试,使命题更为科学。中公教育专家将结合近年来实际命题的变化对大纲进行深入解读,对考试趋势进行预测,以求为考生备考提供借鉴。
一、分级分类,科学设置
2010国考大纲对申论科目进行了全新定义,明确对国考申论进行副省级、地市级两级分类考查,迄今已历经九个年头。可以说,申论科目已经成为国考探索分级分类考试的先锋。作为笔试的一门科目,申论考试能力要求与职位分类的匹配性较强,更容易通过材料、问题的不同设置体现不同职位的能力区分。
自2014年国考作答时限延长至180分钟后,考生的个人能力更加清楚地反映在试卷作答之中。之前的申论考试时限为150分钟,紧迫的作答时间导致考生的能力得不到良好展示,无法真正反映其真实水平,从而使得考试的科学性和考生的区分度都受到了影响。为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2018国考大纲沿用这一思想,正是希望试卷能科学反映考生的个人能力和作答水平,最终实现选拔人才的目的。
今年国考申论试卷仍然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从申论考试材料主题来看,自2011年以来国考申论省级、市级试卷均是不同的材料主题,如此可以更为准确地测查考生的能力。
2011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弘扬黄河精神,继续推进黄河治理工作”,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无根化问题”;
2012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化解社会道德危机,推进社会道德重建”,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保障公共安全”;
2013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保留文化多样性”,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2014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倡导慢生活,积极应对社会心理问题”,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提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引导社会平稳转型”;
2015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生命化是合乎伦理的科技发展方向”,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人文让科学更精彩”;
2016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国民素质与大国意识”,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好政策”;
2017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以水为师聚焦城市发展智慧”,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水智慧与城市发展”。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2011、2012年,国考申论省市两级的试卷主题完全不同,但自2013年开始,除2016年省市两级的试卷主题不相同外,其余年份省市两级的试卷主题渐趋相近。广大考生备考时要根据自己报考岗位的大纲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复习。
二、能力导向,要求更高
2018国考大纲依旧强调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同往年相比,关于能力的阐述一字未变。文案工作能力是每位公务员做好机关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申论考试的考查对象。
申论考试的能力导向,意味着大纲中规定的各种能力需要在材料和题目设置中体现出来。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能力与题目设置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并非完全一对一的对应,题目可能是对某几项能力的综合考查,只是有所侧重)。下面结合一些真题实例,对大纲中的能力要求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解读。
(一)阅读理解能力
申论以给定资料作为作答依据,熟读、读懂给定资料是头等大事,因此对于阅读理解能力,所有考生都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第一,准确理解。即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内容、含义及各部分的关系。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第三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的理解,考生只有认真阅读“给定资料3”,深刻理解该则资料的主要内容以及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其进行正确的阐释。“给定资料3”前三段阐述“儒”的“柔”,第四段阐述“水”的“柔”,最后两段上升到“儒”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特点,考生准确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把题干给出的这句话解释清楚。
第二,二次概括。即在完成要点的基本概括后,再对要点分类归纳,组织答案。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第二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2”,以随团秘书的身份,把代表团团长的考察笔记归纳整理为一份《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通过对给定资料的提炼,我们至少可以得出8个要点,如直接列出,会显得凌乱而不得要领,此时,就需要考生寻找各要点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将要点进行分类归纳,把所有要点分成“规划理念”和“主要做法”两大类,使答案层次分明。
(二)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省级职位测查的重点,考生应该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观点鲜明。即按照题干要求,综合给定资料中命题人的意图,准确提炼观点且鲜明表达。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第二题: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考生书写答案时第一步便要根据给定资料明确表达出观点:新技术的使用有助于突破社会结构屏障,在理论上能够成为促成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困难。观点的表达要明确且直截了当,避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
第二,理据结合。理,就是理论和政策,考生应能够恰当地运用理论政策,对给定资料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据,就是论证说理所要使用的论据。考生在作答综合分析题时,要恰当运用给定资料提供的各种案例、数据,准确作出分析和论证。仍以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第二题为例,阐明观点后,接下来要综合给定资料中给出的相关事实、观点等,从新技术给农民工带来的益处、新技术的使用要突破社会结构屏障在现实中面临的困难两方面,对提出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证。
(三)贯彻执行能力
贯彻执行能力贴近工作实际,近年来国考对这一能力愈加重视,通常以贯彻执行题为考查载体,且分值比重较大。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市级职位明确提出贯彻执行的能力要求,但是省级考试通常也会考查。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第二题,要求考生以随团秘书的身份,把代表团团长的考察笔记归纳整理为一份《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随团秘书”的身份,其次要根据给定资料严格按照“报告”的结构要求去写。
面对日趋灵活的考查形式,我们建议考生在学习公文写作时,不应局限于仅掌握法定公文的写法,还应结合当前政府“转型升级”后不断涌现的新型文种,熟练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格式、结构。
(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以选拔政府工作人员为目标,而考查的能力要求中更明确提出要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能力通常以提出对策题为考查载体。但从2013年开始,国考便没有考过提出对策题,通常通过综合分析题、贯彻执行题及文章论述题来考查该能力。
虽然这几年国考没出现提出对策题,但是不能排除未来出题的可能,因此考生还是应提高警惕,掌握如下作答要求:
第一,角度正确。解决问题时,考生要明确自身立场,一般题干未明确说明时,均应以“政府角度”作答,即思考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会如何着手解决问题。如果题干明确限定身份,考生便要按照题目要求转换身份,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对策具体。申论考试切勿套用对策模板,或提出“假、大、空”一类令阅卷者深恶痛绝的对策,一定要保证对策的具体可行、切合实际。
(五)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最能体现考生的文案工作能力,考生务必重视该能力的训练。
第一,简洁流畅。由于申论考试有严格的字数要求,考生必须保证用语简洁,这不仅能节省作答字数,也可以向阅卷者展现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把控能力。申论文章论述题均会出现类似“语言畅达”“语言流畅”等要求,因此考生要恰当组织语言,保证作答语句通畅。
第二,规范生动。规范指考生应避免使用口语、网络用语,而应使用书面语,机关常用语、惯用语,以求达到大纲要求。在规范的基础上,考生应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名言警句或者典型事例,为作答增添文采。
除此之外,近几年来,国考对于语言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规范、简洁、流畅、生动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语得体、说服力强、具有感染力、通俗易懂、联系实际”等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语言修辞的训练中为自己设立更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