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线甚至不同心境之下,给人的印象肯定大不相同。我仅是数万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之一,信中所述,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真实情况,所以,信的真实性也只是数万分之一。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无须对号入座。
希望在加拿大的朋友们向我提供素材,讲讲你们的故事,打电话、写信或面谈都行。另外,我印出信的广告,愿意帮我散发的朋友请来信,我把广告邮寄给您。多谢。(wangyouxin@hotmail.com)
第十六封信去留之间
出国以前,我很少接触到国外留学之后回国工作或探亲的人。即使同他们谈话,也得不到多少我想知道的事情。
刚来多伦多时,在住处附近的公园,遇到北京来的AB夫妇。
AB夫妇是日语,法语专业,分别在北京两家外资公司工作。来到多伦多,A先生在动画片公司翻译日本动画片,B女士在快餐店做收款员。好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他们了。半年多以后,又在公园遇到。他们告诉我,刚刚到欧洲玩了三个星期,为移民加拿大画上句号,打算近日回国。B女士谈起她移民前,公司里有人移民新西兰,不久就回来了,只字不提新西兰的情况,只是默默地干活,以前逞强好胜的脾气也不见了。那时不理解,现在轮到我了。
C先生,生物专业,留学来加拿大。取得生物博士学位后,找不到工作,只好转学计算机,后来找到计算机软件工作。D先生,通讯专业,某著名外资企业工作,拿着国内洋老板的推荐信,来多伦多之后很快进入同一家企业加拿大公司工作。他们仍然在国内的同事打听他们在国外成功的经验,C和D不约而同对国内的朋友说,最好还是不要出来。国内朋友愤怒了,"怎么,你出去过上了好日子,就不许我们去?"
EF夫妇,哲学专业和医生。40多岁。F女士先去日本留学,E先生陪读。儿子在日本从幼儿园上到初中。来加拿大时,儿子完全讲日语,听、说中国话非常吃力。F女士到COLLEGE转学计算机,我不知道,象她这样年纪,如何学得下去。她说,如果没有主耶稣,她肯定坚持不下去了。E先生在国外实在呆够了,他一直想回去。十年前出国时,与原单位讲好,是停薪留职,他希望还能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去。与妻子谈判了许久,终于回去了。他们的婚姻也到了十分脆弱的程度。一年之后,我又在多伦多街头遇到E先生,无奈的神情充溢于他的眼睛。他告诉我,国内的单位正在调整减员,出国人员早已列入下岗名单之首,正愁没有机会同他了结最后的手续呢。
GH夫妇,G先生,建筑专业博士,官拜正处级。H女士是办公室职员。G先生曾公派来多伦多大学工作一年。回国后申请移民。全家移民来了之后,面临的困难与他当年自己来时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全家的生活负担重,上次来时有预先联系好的地方可去,现在却完全没有着落。H女士曾对出国抱着满腔热望,但面对艰苦学习,拼命打工,不禁害怕起来。要通过学习,找到比较好的专业工作,对于她来讲,确实有些勉强。于是,他们卖掉刚刚买来的计算机,收拾起简单的家当,回去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建议他们生个孩子带回去,但他们等不了这许久。回国一个多月后,我给他们打电话,G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回去后是否顺利的问候,只是简单地说一切都好,幽默地说,人生中见过的怪事情多了也挺有意思。尽管经济情况不好,还是买了一台计算机。
IJKLM,高中或大专学历,年龄在20岁左右。以国际学生(International student,留学生)身份来读COLLEGE。读正式的课程之前,先学英语。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要2-3万加元。学英语一年,COLLEGE2-3年,如果还想上大学,4年。费用对他们来说好象是次要的。至少刚开始时不用发愁。他们的首要问题是生活能力差。刚来时住在加拿大人的家里(Home Stay),每月支付700加元,包括住宿和早、晚餐。中午在外边买快餐,一般4-5元。住在人家家里,特别是要一起吃饭,实在不方便。西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不同,肉食和奶制品比例大,这些东西,量少,顶饱。中国人吃这么一点东西,显然不够,又不好意思多要;中午的快餐也吃不舒服。有个星期一下午,不期而至,两个女孩到我家里。留她们吃饭,拿出我们周末做好,准备吃一个星期的菜。风卷残云俩姑娘将大盘小盘一扫而光(我不是夸耀自己的烹饪水平)。后来们自己租房子住,做饭又成了们的大问题。
前途莫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要花费几十甚至上百万元人民币。以COLLEGE的文化程度申请移民,并不容易。对于女孩子来讲,也许同具移民或公民身份的人结婚是一条捷径。
有人来了没几个月,就打道回府。有的说,回去学英语,考TOEFL,然后来上学,因为国内的生活费用低多了。也有人干脆放弃了移民身份,不想再来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中国人,有较多选择,可以选择回国,就是中国社会的进步。
有朋友计划拿出几十万人民币,先以学生身份来,然后打工继续学习,甚至不惜黑了身份呆下来。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打工的收入大约7-10元/小时,全职打工800元/月。国际学生学费1000加元/月,生活费600-900加元/月。我有正经的全日制工作,每月收入也只有2000加元,可以养活一家三口,却根本供不起一个国际学生。学生工作一受法律限制,二是自己精力有限,边工作边学习,最后都变成全职打工了。你现在可以在国内试一下,找份工打打,看看是否可以如你想象的那样"边工作边学习"。黑了身份呆下来是违法的,一旦出了点事情,比如生病、工作中被迫加班、付低工资、工伤等等,你不敢报警,从而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有文科的朋友来信,问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来,二是来了之后怎么办。
独立移民(Independent Immigrant),常常被误译为"技术移民"。如果你从事的职业在加拿大移民部公布的职业需求表(General Occupations List)上,你就可以申请,并不是简单地分文理科。来了之后,同样可以先学英语,然后,你又有了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与高中毕业考大学选志愿以及大学毕业找工作相比,可以选一个更合适的专业。
Independent Immigrant
cicnet.ci.gc.ca/english/immigr/index2.html
General Occupations List
cicnet.ci.gc.ca/english/immigr/occ/occup1.html
大多数人来了之后因为英语不行,找不到工作,只好先学英语,其实等于辞职,脱产学英语。在中国没有给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谁也不会这样做。你可以试验一下,今天上班或逛街,假设你在加拿大,能不能在心里用英语讲话,如果做不到,就应当在来加拿大之前脱产拼命学英语。
以往的话题都在怎么来和来了之后怎么办,极少涉及为什么来的问题。我极力主张应该在破万卷书之后,再行万里路。不要太在乎自己已经取得的东西,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闯一闯。有国内的研究生说,为什么回国的洋博士待遇比土博士高,学的都一样,这样做不公平。是否公平值得商榷,但不能简单地说学的都一样。哪怕学的知识本身一样,学习、研究的方法、工作态度,学术氛围等等不可能都一样。工夫在诗外,我们需要虚心学习与自己不同的东西。
我刚来到加拿大时,没有发现这里有什么特别先进、发达的地方。汽车不见得比国内多、楼不见得比国内高,商品不见得比国内更特别,人也不见得比中国人更聪明。日子久了,才慢慢品出点滋味。比如,墙上的电源插座,哪里都是一样的;复印纸也只有letter和legal两种规格;房子都有门牌号码,在地图上找特定的地址,按字母顺序一下子就能找到;100年前建的房子里有上下水,有热水;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只占人口总数的16%,却普及了免费的12年小学到高中教育。一句话,规范有序。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法律与道德互相弥补,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个人找工作,英语在先;国家现代化,思想意识在先。英语也罢,意识也罢,都要通过教育才能达到。
第一代移民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付出的辛劳自然要多。
当你满怀希望,穿着整齐,乘两小时公共汽车,好不容易赶到面试的地方,却因为英语不好立刻就被打发出来的时候;一大清早和一些看上去就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坐在工作介绍所等雇主,被挑中后上车,到一个什么地方干活,下午领到当天工资,至于明天干什么,得明天才知道。拿着几十块钱,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的时候,满眼的泪水,满心的酸楚。
有朋友在新加坡或香港得到高薪工作,移民加拿大的申请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读了我的信之后犹豫起来,问我到底去还是不去?朋友,你让我怎么回答呢?
王又辛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