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请一些专家对这些问题孩子的案例进行把脉。专家们分析,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多是和家长沟通不畅造成的。福建警官学院的张昌荣教授做了一个《平安福建对策研究》的课题,调查了全市近万名学生,当问到学生有问题会跟谁沟通时,仅有33%的孩子表示会跟父母沟通。而心理医生指出,对孩子的异常如果能早点发现并介入,悲剧就不会发生。
福建警官学院教授张昌荣
孩子跟朋友沟通比跟父母多
我们的调查中,有52%的孩子选择与朋友沟通,仅33%的孩子表示会跟父母沟通,仅13%的孩子会跟老师沟通。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不愿意甚至不敢和父母沟通?根源不都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对他们打骂,有的父母则根本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也不敢和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遇到问题时更愿意选择同龄人,当沟通对象是问题少年时,他们会从这些问题少年身上找到情感诉求,形成情感依赖,很快与这些人成了朋友、哥们。
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需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二级心理咨询师翁进
父母应适当给孩子挫折教育
作为父母,我们太少和孩子交流了,16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非常要求被认同,像大人一样得到尊重,譬如答应女友自杀,就要“言必行,行必果”,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到。
这个时候的孩子很容易冲动,受到一点点挫折,就感觉人生无望。父母应该适当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这种挫折教育,不是强加在孩子身上,一定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对孩子的某些天真的想法,明知道他做不到,还是赞成他去做,等他被现实打击了,再引导他知道,生活中不是任何事情都顺应你意的。
省卫生协会理事毛朝灼
逆反心理多出现在10-20岁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时期,这种逆反心理大致出现在10-20岁,男孩可能会在初一、初二年级就表现出来,女孩子则稍晚一些。
孩子有意或无意地顶撞家长,是很正常的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价值的方式。当这种认可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会把这种需求带到下次行为过程中,或者隐藏起来,等自我力量加大时再得以延续和实现,有的孩子则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得以实现,如唱歌等。
在这段时间,如果父母很少过问孩子的事情,对孩子放任自流,他们就极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叛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又很脆弱,经历一点挫折便难以自拔,甚至采取自杀这种极端行为以求解脱。
“并不是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就是对他们很关爱了,他们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爱。”毛朝灼说。
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医生庄子森
自杀前有征兆,家长应及早干预
从医学心理的角度看,李昱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其实是有药物可以帮助他的,可惜包括父母和好友在内的人们,都不知道他QQ空间发出的预警。
这种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往往在自杀前有很多怪异的行为,比如脾气变得暴躁、容易与家长有对抗情绪等。李昱在QQ空间写日记最大的目的是想让他最亲最好的朋友看到,这就是一种自杀前的暗示,可惜家长好友都错过了这种暗示,因为情感上得不到满足,病人的孤独感加深,从而直接得出被世界抛弃的想法。
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很大一部分责任在家长。第一,家长避讳孩子谈死亡问题;第二,遇问题,更多人是直接训斥,而不是进行朋友式的对话;第三,知道孩子有抑郁症,家长瞒着孩子直接向医生“点菜”开药,甚至有些家长给孩子用药只是象征性的,随意中断治疗导致情况恶化。
提醒
家长们要注意
孩子出现这些变化
家长们要注意
其实孩子的变化有一个过程,庄医生说,家长们平时一定要多观察孩子,如果出现了以下这些变化就得注意了:
有原因或没有原因的脾气暴躁
容易跟家长形成对抗情绪
跟周围好友表示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希望或感到绝望
曾经写出或说出想自杀
避开朋友或亲人、不想和人沟通或希望独处
经常有意谈及“死亡”“离开”或“再见”
有一次或多次自杀未果的情况
不管青少年是否存在自杀倾向,如果发现其情绪不对,就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交流,而不是斥责孩子,当然如果能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再用一些药物,很多情况是可以改善的,“甚至像李昱这种重度抑郁症的孩子,也完全可以用药治好。”
本报记者 杨永文 孙韬 惠武 孔丽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