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学生作文标准化 “妈妈”只能脸谱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 13:25   重庆时报

  11月2日,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孩子都在撒谎,写了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选自11月3日《长江日报》)

  当陶西平痛心疾首于“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时候,笔者却忍不住想问,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其他可以得到高分和老师夸奖的模式吗?妈妈是善良的、爸爸是严厉的……在小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会并习惯了这样的表达,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家长的性格完全一样,而是因为这就是问题的标准答案。

  现有教育模式下,孩子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你要听话”。“话”里固然蕴藏了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但对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意味着一种“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了独立思考的欲望,甚至就连判断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标准化教育盛行,被标准化的岂止是“妈妈”?从孩子的发型着装到言行举止,无一例外散发着标准化的气息。人常说应试教育中的孩子是辛苦的,因为要面对书山题海,我却想说,应试教育实际上培养了孩子的懒惰,因为他们学会了背诵“标准答案”放弃了独立思考。基于此,或许不难理解,为什么国人小时候可以考取高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创新能力的不足却逐渐显现——当他们没有“公式”可套的时候,习惯于“听话”的孩子,怎能面对那未知的一切?

  看着一代代孩子套用同样的“妈妈公式”,是一种悲哀。简单指责没教孩子明辨是非,或也有失公允。原因很简单,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倘若一所学校的孩子在作文中展示出大量“性格迥异”的妈妈,不被视为另类才怪。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就应当尊重多元化“妈妈”的存在,而这首先就应当改革应试教育的评分机制,使形形色色的“妈妈”都有立足之地。

  赵志疆(河南 媒体从业者)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