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1日 17:29   京华时报
  2009年11月21日一大早,北京海淀区某职业学院“剑桥英语考试KET/PET”考点,2000多名小升初孩子和家长们来到考场,场面一度失控。
  2009年11月21日一大早,北京海淀区某职业学院“剑桥英语考试KET/PET”考点,2000多名小升初孩子和家长们来到考场,场面一度失控。

  “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句来自电视剧的台词,表现了现阶段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声,同时也折射出了择校家庭的现实心态。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包括区域间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等一系列的政策,期望用推进教育均衡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纲要解读

  >>热点1 减小校际差距

  纲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解读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了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精神,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纲要素质教育课题调研组组长顾明远表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无疑是解决择校问题最重要的办法。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解释,所谓教育均衡,从长远看,要实现区域间的均衡,从近期看,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十年内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中央教科所所长、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袁振国分析,解决择校问题是特别指义务教育阶段。首先最主要的是把普通学校都建好,减少学校之间的差异。其次要促进教师流动。

  >>热点2 下放高中入学指标

  纲要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解读“择校压力也是反映了考试压力。”顾明远表示,改变中考唯分数论的局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科学评价一个学生。

  另外,要积极探索“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政策,通过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在任何初中上学的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努力升入示范性高中。

  辽宁盘锦市将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100%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并实行“阳光分班”,从办学条件、教师配备、学生入学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创造了20多年从未收过择校费的奇迹。

  >>热点3 取消重点班、重点校

  纲要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解读顾明远表示,虽然纲要里明确表示要取消“重点班”、“重点校”,“但是由于长期的观念,老百姓心中对好学校的认定,不是一个命令就能取消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弱化名校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

  >>热点4 禁止竞赛与升学挂钩

  纲要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解读去年热议的“奥数风波”就是典型的学科竞赛与小升初挂钩的现象。张力解释,这一条并不是因为“奥数风波”才写上纲要,而是很早就有这样的规定,是政策的重申,这也说明落实的困难之大。

  >>热点5 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纲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解读目前,国家已经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06年以来实施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2009年为止已经吸引了65929名教师扎根农村,覆盖22个省区的880多个县、1.5万多所农村学校,为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生。

  各地治理择校经验

  沈阳在治理择校问题上采取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学区内的“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让教师觉得“在哪里工作都一样”,让家长觉得“孩子在哪里上学都差不多”,其目的在于确保校际间的师资均衡。

  杭州市自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等多种形式,推动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充,有效缓解“择校风”。

  案例

  为“择校”

  家长费尽心机

  胡先生有个女儿即将在今年秋天入小学,为了让孩子读上优质小学,胡先生千方百计去买了一套学区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左右的房子,40多平米,还不带有独立卫生间,房价却高达150多万。

  和胡先生不同,林女士是通过让孩子读各种培训班来应对择校。去年,女儿终于如愿升入了人大附中初中部,她算了下孩子6年来读的各种数学、音乐等培训班的费用,高达34万。

  探因

  校际差距为

  择校直接原因

  目前,择校的方式无非是以钱择校、以分择校和以权择校。

  追究择校的根源,首先是由于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重点学校制度,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但是重点学校制度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虽然政府近年来取消了对重点学校的支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但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仍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质学生。

  其次,从社会根源说,当前社会用人制度和就业体制还存在片面强调高学历现象,加上传统的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观念,人们不得不从择校做起,以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初中 择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