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考英语:避开丢分“陷阱”并非一日之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1日 12:04   新东方在线

  目前,距离中考只剩下两个多月时间了,考生们也进入到最后的“抢分”阶段。但是,考生和家长们普遍反映,最难涨分、最令他们头疼的恐怕就是英语了。对此,北京新东方学校综合能力部主任范猛老师表示:“提高英语水平和应试能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薄弱的考生很难通过‘冲刺’取得实质性提高。而从目前的中考形势来看,只要有一门‘瘸腿’,基本就等于提前退出了示范高中的竞争。因此,提高中考英语成绩不能指望‘冲刺’,至少从初一起就要做好学习规划。如果能够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就有意识地把基础打扎实,不仅能够让孩子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英语成绩步步领先,而且在中考备战阶段也会更轻松,好成绩水到渠成。

  中考英语频现丢分“陷阱”

  北京新东方学校综合能力部主任范猛老师介绍说,从近几年北京中考英语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就是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两种题型的难度系数比较高,特别是完型填空达到了0.715,是四类题型中最难的部分;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完型填空还是阅读理解,考查的都不是“单点”,而是考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由于基础不牢,功底不扎实,尤其是对近义词的区别把握不到位,考生很容易落入丢分“陷阱”。

  “阅读理解是中考英语试题的重头戏,也是考生丢分的‘重灾区’。特别是说明文和应用文,让考生普遍感到有难度。往年,很多考生做到第3篇阅读题就已经开始烦躁,一急就更容易出错。原因就在于练习不够,对这种题材不熟悉。”范猛老师表示,虽然阅读理解题的难度系数只有0.447,但是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仅靠复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考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材料,还要掌握阅读理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显然,这个过程并非一日之功。

  做好“三年规划”备战中考英语

  “从近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中考英语更加注重对考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考查,在卷面上适当减少了记忆性的内容,加强了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比重,强调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学生和家长应该把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初一起就要做好三年规划,而不是到了初三才开始着急。”范猛老师如是说。

  “就像小和尚练功要从挑水、劈柴做起一样,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最重要就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因此从初一开始,就要同步进行能力培养。前两年半的时间,都应该放在强化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解,逐一消化与突破。之后,再结合中考的具体要求和历年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对此,范猛老师反复提醒,“药补不如食补”,提高英语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猛药,一蹴而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目前都在同步学习《新概念英语》教材。为了让《新概念英语》更加契合小升初和中考的要求,北京新东方学校日前正式推出“新课标•新概念”课程。新课程打破了以往英语学习“册”的概念,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划分为六个级别,初中划分为九个级别。其中,初中阶段的学习深度结合初中英语新课改,帮助学生实现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大量模拟题、真题的精讲精练,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为中考打下坚实基础。按照课程规划,学生每周一次课,一个季度提高一级,两年左右可以学完全部课程,正好剩下半年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换句话说,“新课标•新概念”已经为孩子做好了最科学的“三年规划”,只要跟着走,就能在中考取得好成绩。

  提前打基础学习更轻松

  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学阶段英语成绩不错,但是一到初中就明显滑坡?范猛老师解释说,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英语,主要强调听和说。而到了初中,则更强调语法。同时,初中英语更加与考试结合紧密,强调阅读与写作,这也是小学英语相对薄弱的地方。而为弥补“断层”,新东方学校推出的“新课标•新概念”课程,正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加强语法和读写训练,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转型”。

  范猛老师强调,目前小学和初中英语的教材、大纲都存在着“断层”,如果家长能够具有前瞻性,提前做好衔接,不仅孩子可以更顺利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考 英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