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议中考:“应赛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可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3日 11:39   东方网-文汇报

  刚刚过去的五月,中考还没有开始,一场抢夺生源的恶战已经在各大高中打响。最初是几所名校,紧接着其他学校纷纷跟上,一时间硝烟弥漫。

  提前录取、自主招生本来是为打破“一考定终生”而制定的新举措,本意在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可如今它却变了味,成了争夺生源的新途径!为了争到好的生源,各校练就一手“掐尖”高招:竞赛的获奖证书列入优先录取条件,尤其是数学、物理竞赛的证书。人文素养不见了,综合素质被抛弃了。那些手持证书的考生,成了被学校争抢的宠儿。相反,那些注重综合发展的学生,却因手上没有竞赛的“王牌”,反而被拒之于名校的门外。

  于是乎,为竞赛、为证书而开始的学习“操练”,日益低龄化。学生被迫参加各种训练营、兴趣班,“奥数”下移至小学一、二年级,“奥物”下移到小学五年级。孩子的大好时光被枯燥又浮躁的训练吞噬。笔者身边有一位曾极力主张全面发展、拒绝参与竞赛的家长,但后来谈到他的孩子没有奖状证明自己优秀而连口试的资格都没拿到时,就只有伤心感叹:“是我害了孩子。总以为自主招生能改变应试教育现状,想不到是雪上加霜!”而眼下,不少初中和小学的校长也说,看来还是要搞竞赛,至少能多几个学生进好学校。

  这就是所谓生源大战,然而,它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无非“名利”二字!学校要靠升学率来扬名,其背后附着的是一个庞大的培训业和一长串的利益链;学生成了学校的筹码,学校的名利,校长、教师个人的名利皆关乎此战之成败!

  本以为搞自主招生,最可怕的敌人可能是人情腐败,孰料本质上遇到的棘手问题,还是应试教育的老问题:从只见分数不见人,变成只见奖状不见人;从为了分数而学习,到为了证书而学习。所谓的“兴趣”、“特长”、“素质”等等,都成了功利主义的筹码。自主招生所引发的狂热场面,其实是在原有的“应试教育”上又雪上加霜,添上了“应赛教育”,这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教育,说到底是为了培养人,每个学校对各种层次的各类发展倾向的学生都有教育的责任。各校领导更有责任把好“自主招生”的关,莫让它陷入恶性循环的老路。我们承认,校长们也有各种难处,但那不是逃避责任的理由。造成如此“斯文扫地”的局面,不能说是完全不得已。毕竟招生权在己,如果校领导真正为学生考虑,为育人考虑,可以选择不卷入这股浊流,在喧嚣之外保持独立性。

  须知,学生来学校,主要是来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来给学校当博弈工具的。借生源来提高升学率,不是“真好汉”!如果对自己的教育质量有信心,又为何对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反其道而行?三国名将吕蒙,天资也不见得如何高,只是潜心读书一段时间,就让人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叹。三日尚且如此,遑论三年?如果学校真能在三年里教会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又何愁将来的升学率?

  想进名校,这是人之常情,想自己的学生成为佼佼者,这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是,不能变本加厉地误导学生,促使学生更功利、更浮躁、更痛苦!

  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也有自主招生,他们也同样重视择校,优秀如常春藤学校自然是人人想进的。不同的是,他们比我们多了几分理性,少了几分功利的牵绊。最近哈佛大学在上海录取的唯一一个学生,恰恰不是出自“四大名校”的奖状等身的尖子,而是一个没有一纸获奖证书,但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跳了十四年舞蹈的女孩。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教育应该是为了“人”,这个终极目的,无论怎么改革,都决不能被遗忘,否则我们丧失的将是教育的灵魂。愿手握重权的教育界人士重视之,把教育的“魂”找回来。否则,多少年后,我们将难逃九零后、零零后孩子们的谴责!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