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仲谋
广州市教育局日前公布示范高中“指标到校”后,围绕中考[微博]将推行“指标到校”的讨论还在持续升温。“指标到校”使一些就读于相对较薄弱、社会认可度不太高的初中的学生也可能进入优质高中就读,这个政策有助于缓解初中“择校热”。但指标到校后,不是万事大吉了,由它带来的各种滞后问题或者“后遗症”,还需要社会各方合力解决。
首先,对于初三学生的家长[微博],最为关注的是指标如何分配才公平的问题。按照“指标到校”实施方案,省、市属示范高中先将计划分配到各区(县),再由区(县)分配到各校,称为“二级分配”。以华附为例,去年382个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名额约115个左右,平均分到各个区的名额是9个半,区里无论怎么分这“9个半”指标,都无法分匀,那么,凭什么这个初中有华附指标,那个初中没有华附指标,这得给家长一个说法。广州教育局称,各区将按电脑派位随机决定,希望这个电脑派位的程序设计得公平些,把“果果”分得均匀些,警惕在电脑程序中注入人为因素产生“制度腐败”。
其次,对于小升初学生的家长来说,“指标到校”带来的烦恼一点也没有少。“指标到校”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中等学校的优等生和差学校的优等生是赢家,而好学校和中等学校成绩中上的临界生则是输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广州近30所民办初中每年都在小升初组织“择校考”,录取大量优等生,但“指标到校”后,这些民办初中的学生在考取示范性高中时,竞争将比以往激烈,未来随着“指标到校”比例的扩大,激烈程度还将加剧。现在小六的学生,是考民校呢还是留在地段初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考民校,机会少了但学习氛围与升学质量有保障,如果留在地段初中,三年后的“指标”能否降临自己头上也难说。
第三,“指标到校”给示范性高中带来的难题,也不容小觑。实施“指标到校”后,可能A校的指标生720分,但B校的指标生才680分,除了学生“同分不同命”外,习惯了优等生的示范性高中如何组织教学也是一个考验。
任何一个新政策都会带来正反两面的效应。“指标到校”打破了现有的招生秩序,在建立新的招生秩序的过程中,教育部门要未雨绸缪,制定出详细方案,把“后遗症”降到最小,把部分家长的阵痛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