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教]
教育部新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是两年前国务院部署的整体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任务之一,它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新一轮中考改革正式启动。
在高考和中考重大改革启动之际,高中阶段教育承上启下的地位就更加突出,高中自身的改革就成为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乃至推动教育体系重构的关键环节。
公众对高质量、个性化教育的主动选择已经取代了单纯的升学需要
当前,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我国非义务教育也整体迈向普及化发展阶段。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标志着各级各类教育的“买方市场”已逐渐形成,公众对高质量、个性化教育的主动选择已经取代了单纯的升学需要。教育质量标准更加多元、学校发展更加多样、教学更加重视个体和个性发展、教育治理更多引进家长和社会的参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系进行深刻变革。
在一个教育体系中,高中是非常特殊的阶段,它属于基础教育,又与专业化的高等教育相衔接。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教育既偏离了基础,也没有很好与专业教育相衔接,成为单纯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这种状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考一直以来具有较强的“人才选拔性”性质,高中升学竞争激烈。大众化阶段,高校入学竞争更多是针对重点大学的竞争,多数大学入学条件逐步放宽,有的甚至出现了招生困难,以至于高中毕业生只要想上大学都会有机会。在2014年改革之前,这种变化并没有充分反映到高考政策中,更没有为高中教学有效“松绑”,使之回归本位。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中考与初中教学的关系上,高中的应试压力传递到初中,中考为适应少数优质高中的入学竞争需要而承担了过强的选拔功能,导致在升学机会极为充足的情况下初中学校应试教育盛行、学生偏科严重。夹在传统的高考与中考之间,高中阶段教育难有作为,原有的教育体系也就难以撼动。这就是2014年国务院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将高考、中考、小升初招生改革进行系统设计的原因。
这种系统设计的思路鲜明体现在中考改革“意见”当中。如突出学业水平考试的作用,实行高中升学考试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考查初中所学全部科目以防止偏科;改革考试科目内容和计分方式,突出能力考查、实行等级记分,淡化“分分计较”、减少重复应试训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多元评价标准等等,这些主要改革措施都与高考改革的思路如出一辙。
高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中考改革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在高考和中考重大改革启动之际,高中阶段教育承上启下的地位就更加突出,高中自身的改革就成为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乃至推动教育体系重构的关键环节。正如高考改革没有大学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成功,高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中考改革成效也会大打折扣。在优质高中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入学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在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不能唯分数评价学生的同时,分数仍是教师和学生的“命根子”;在提倡综合素质养成的同时,围绕“综合素质”的应试培训反而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这种种违反常理的现象,都源于同样的原因:普及化的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沿袭着“精英”教育模式,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入学选拔标准雷同化。只要高中招生的标准雷同,高中在招生时总会被排成“座次”;只要高中没有实现多样化,高中阶段学校总会呈现出一个倒“丁”字型结构。这种状态决定了不管初中教学多么个性化、多少选择性,不管中考如何强调综合素质、招生如何强调学校自主权,在雷同的高中培养模式和招生标准面前,都会变成有限科目和所谓“特长”同质化的残酷竞争,减轻学生应试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这种情况还导致高考改革也同样存在的诸如“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打通使用的技术缺陷,以及目的上“防止偏科”和实践上过分重视升学所需科目的矛盾。
考试招生改革蓝图已经绘就,高中学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等任务,然而近年来这一改革进展并不顺利。一些顶尖高中在优质生源和升入重点大学机会有保证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整个高中阶段格局影响不大。2014年部署启动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为高中阶段多样化和特色发展创造了空间。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之机,提供丰富多样、选择性的高中课程,加快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发展,从应试教育之下解放高中和初中学生,推动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高中教育责无旁贷。对此,各地在制定实施中考改革方案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其实,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并不那么热门的普通高中,更具有改革的空间可能。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室主任、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