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整体特点
2019年北京中考地理学科命题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为依据,在保持2018年北京市中考地理学科试题基本特征基础上,稳中求新、求变。进一步密切结合全市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美育等,体现首都教育改革特色、体现时代主题。命题从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四个方面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水平,突出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地理学科的能力、方法和思想观点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联系生活渗透学科素养,对初中地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立德树人任务,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导向
1.试题以人地和谐观贯穿整个试卷
试卷中很多试题的立意充分体现了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科价值取向,突出了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主线的育人价值特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外显出来。
2.关注中华优秀文化,考察学科视角下的审美
中华优秀文化丰富多彩而源远流长,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此次试题的特点。例如:将金光穿洞、清明上河图、孔子学院等素材作为命题情境,考查学生学科阅读能力水平,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性与先进性的认知,形成文化自信、自豪的民族情感。
3.培育家国情怀,强化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
将台湾岛与海南岛进行对比研究,从合作的根基上体现台湾与祖国大陆文化同脉、民族同根、语言相通;“中国芯”是“世界最强芯”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孔子学堂。试题将这些内容与地理学科内容紧密融合进行设问,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视角来加深祖国统一、家国情怀等价值取向。
4.理解不同区域文化情感,形成国际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取向
将亚洲文明大会、金砖国家合作等国际交往、贸易合作引入试题,使学生了解到异域风情的特色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国际合作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来强化全球意识。
(二)突出主干内容考查,体现“基”“宽”“活”“新”的考查特点
试题以地理学科初中学段主干内容为考查内容,强调知识点的高覆盖和能力水平的层次分级。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基础性考查;在材料的选取上体现视野的宽泛;在题目的设问上体现层次性、灵活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在选材上体现学生身边或新近发生的事件和现象充分体现试题的“宽”和“活”,在思维考查中体现学科视角的特点,给学生一定的创新发挥空间。
(三)地理图像丰富多样,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色,在试题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19年的试题的地理图像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类型多样,有不同尺度的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漫画等。二是数量多,共计21个图组,40余幅图像。三是试题图文配合,新颖有趣。试题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体现了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
(四)突出学科能力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避免了学生过多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强调运用所学解决新情境中的地理问题,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渗透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试题突出区域地理为主的考查,选取不同尺度的区域,运用文字、数据、图像等呈现相关信息,设计结构良好,不同层次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认知区域的一般方法、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查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分析区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区域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和谐的观点。
(五)引导学科教学方向,促进学科教学改革
2019年中考试题在命题在考查方向上体现知识主干、能力为重、观点渗透及立德树人的理念,强调了学科工具、方法和学生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实践与创新。这些试题所发出的信号将对初中地理学科日常的教学起到引导作用,是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与促进。
二、 选择题
(一)主题突出、体现课程基本理念
1.选材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关注地理视角
试题选择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素材作为命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试题选材丰富,关注世界、关注国家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文化视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孔子学院、清明上河图、中国芯等素材都成为试题情境。如:第24-27题组,以小明为爷爷奶奶制定去东南亚旅游行程为情境,呈现航班信息及当地气候资料,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外出旅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地域不同景观和文化,交通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人对交通方式的选择等,均蕴藏着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并初步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体现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 生活品味。
2.增强探究性,提升学生地理思维品质
试题关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积累,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体现开放的课程理念。
第2-6题组,以颐和园“金光穿洞”这一自然现象为话题,探究影响该现象发生的天气状况及地理背景,旨在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关注学生地理思维创新能力。
(二)特色鲜明,彰显地理学科本质
1.优化材料,注重学科基本技能
试题重视情境的创设,并不断发掘新颖的呈现形式,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多元的图表为考生营造具有真实情境的画面,以实现地理试题人文情怀与理性思维的有机融合。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学科工具、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选择题中12组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区域图、景观图、手绘图、漫画、柱状图、扇形图等,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形式生动,在立意深远的基础上,立足于考查学生学科基本技能,学生阅读图文资料、获取相关地理信息是答题的基础,体现了地理工具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创设情境,突出学科关键能力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认识区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主要议题,2019年地理中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从综合性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及归纳区域特征的能力。
7-9题组、21-23题组从把握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入手,考查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
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课程的核心议题。试题注重考查学生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0-12题组以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状况为情境,考查学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38-40题组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话题,以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三、 综合题
1.凝练主题,体现思想性在命题中的灵魂作用
综合题共四个题目,每个题目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展开,主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地协调的学科核心观念;聚焦时代发展与特征;并将教育大会上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融入试题之中,突出了思想性。例如:41题“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围绕学生学农实践活动展开话题,试题遵循学科特点,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将“劳动教育”寓意其中。42题 “革故鼎新 因地崛起”,以江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背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关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江西在新时代的发展状况。43题 “亲善友邻 协和万邦”,体现我国的睦邻友好政策,体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发展。44题以“极地探险 拥抱地球”为主题,体现我国科技发展,引导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题在地理话题和情境中融入热爱祖国、家国情怀、全球意识等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2.突出学科特点,着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
试题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特色作为命题主线贯穿始终,考查学生对区域的整体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以及对人地协调观的形成。综合题围绕不同尺度的区域选取考试材料,有国内区域尺度的江西,有国家尺度的俄罗斯,也有大区域尺度南极地区,体现了区域尺度的学科思想。44题的,地图与示意图结合,生动化的图像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试题将南极的一个空间片段和探索南极的时间过程相结合,有空间差异、有时间变化,体现时空角度的综合思维。
3.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试题突出对学生学习工具、学习过程和学科学习方法的的考查。四个综合题首先体现了学科工具的使用,从小尺度的平面图到国内区域尺度的江西图,再到国家尺度的俄罗斯图和大区域尺度南极地区图,试图突出了学科工具的运用。从不同角度突出对区域的认识,通过不同资料的提供,构建层次丰富基于学生体验的试题情境,在不同区域的认知过程中,突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如42题“革故鼎新 因地崛起”,从时间线索、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设问,充分体现区域学习方法。
4.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搭建体现学习潜能的平台
综合题中设计了一些比较开放的题目,突出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答,考查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全面展示思维的综合性、合理性和创新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感,增强自信。例如:41题(5)“请结合日志,联系地理学习,说一说你的认识。”该题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科技在农业发展的作用能角度,考查学生对人口、耕地、粮食关系的认识,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42题(5)“有同学提出都县应大力发展柑橘种植,停止稀土开采。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本题设置具有较大开放性,旨在让学生充分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考查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四、对一线教学建议
1.突出学科育人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的地球家园,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等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的积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习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教师要有效整合学科内容,合理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成为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做好阶段准备。
2.构建地理开放课堂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的时事热点,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把突出反映生活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带进课堂,构建起密切联系生活的、开放的、多维度的课堂。通过课堂“真情境再现”和“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方法解决“真问题”的能力。
3.关注地理思维力
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思维过程,突出地理思维力的不同层级和培养途径,提高地理综合思维的严谨性、基础性和创新性。
4.突出地理学科本质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两大突出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典型区域的认识和分析,从不同尺度、不同要素、不同过程认识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特征及要素间的联系,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各要素的时空演变过程,深化对区域有层级的认识,最终学会运用区域综合学习的方法,提升地理思维品质和能力。
点评人:
高振奋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李文胜 高级教师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乔瑞敬 高级教师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李慧敏 高级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邢冬梅 高级教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