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北京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4日 18:45   自考365.COM

  ②抽象思维的第二个特性是社会性。

  人的抽象思维必须要在社会的交际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而抽象思维在社会的交际中也必须要借助语言的形式来进行。如果没有在一定的社会交际环境中生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如狼孩)。抽象思维必须要借助一种大家都能具备的物质形式——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想交流的桥梁。抽象思维的社会性离不开语言。

  58、音位和音素有什么区别?

  答:音位是具体语言在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形式。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和音素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①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或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一些音素在某种语言是不同的音位,在另一种语言可能就是同一个音位。如清、浊音[b]、[p]在英语中是两个不同的音位,而在汉语普通话中是同一个音位。送气音[ph]和不送气音[p]在英语中是一个音位,而在汉语普通话中是两个音位。

  ②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上划分与归并。从音质要素上划分与归并的音位叫“音质音位”;从非音质要素上划分与归并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音位的“精髓”在于区别词或语素。在一个语言或方言中,无论在音质要素上,还是在非音质上都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一种是对立的关系,即某类音质要素或非音质要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时会引起意义的改变;一种是非对立的关系,即某类音质要素或非音质要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时候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凡是具有对立性关系的音质要素和非音质要素必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凡是具有非对立性的音质要素和非音质要素可以归并为同一音位。汉语普通话[p]、[ph]、[m]、[f]音质要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Ą51]前时,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如[pĄ51](爸)、[phĄ51](怕)、[mĄ51](骂)、[fĄ51](发),可见[p]、[ph]、[m]、[f]是不同的音位。汉语普通话非音质要素之一的四种音高[55]、[35]、[214]、[51]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的时候,也会引起意义的变化,如[mĄ55](妈)、[mĄ35](麻)、[mĄ214](马)、[mĄ51](骂)。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的例子如汉语普通话的[a]、[Ą]、[æ]、[ɑ]、[ɐ],他们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并不引起意义的变化,如[xua55]、[xuĄ55]、[xuæ55]、[xuɑ55]、[xuɐ55]都是“花”的意思。可见,[a]、[Ą]、[æ]、[ɑ]、[ɐ]是同一个音位。

  ③音素是一次发音就要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划分与归并音位时,确定音质要素或非音质要素是对立还是非对立往往要考察一类或几类音质或非音质要素。如[p]、[ph]、[m]、[f];[a]、[Ą]、[æ]、[ɑ]、[ɐ]。

  ④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则要具体分析。音质音位本身也是音素,但不是一般的音素,而是能区别词或语素的音素,它们当然也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非音质音位则是一些能区别词或语素的音高、音长、音强的最小形式。其中的音高和音强必须要附加在一个或几个音素音段上,在语音线性序列中不占有位置。

  59、举例说明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

  答: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非对立原则、互补原则、相似原则。

  ①非对立原则

  一定语言或方言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如果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能起区别词或语素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性关系,就可能成为各自独立的不同的音位。确立一类音素是否有对立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是替换法。[m]、[n]、[p]、[l]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Ą214]前,会引起意义的变化:[mĄ214](马)、[nĄ214](哪)、[pĄ214](把)、[lĄ214](喇);将[mĄ214](马)的元音分别替换成[i]、[o]、[u],会引起意义的变化:[mi214](米)、[mo214](抹)、[mu 214](母)。替换的结果说明[m]、[n]、[p]、[l]、[Ą]、[i]、[o]、[u]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汇总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具有对立性关系,因而是各自独立的不同音位。

  ②互补原则

  如果几个音素是互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从不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出现,那么可以划定为一个音位,音素甲出现在某一位置,音素乙就不在那儿出现。这种现象叫互补分布。汉语普通话的[a]、[Ą]、[æ]、[ɑ]、[ɐ]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并不区别意义,但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有各自出现的位置,[a]出现在[i]或[n]之前、[Ą]只出现在辅音后面或单独使用、[æ]只出现在[i]和[n]之间或者[y]和[n]之间、[ɑ]只出现在[u]或[ŋ]之前、[ɐ]只出现在儿化音之前,它们是互补分布的。如:“大桃花儿开”[tĄ51 thɑu35 xuɐʴ55 kʰai55]。

  ③相似原则

  如果一类音素是互补分布,而且在语音上相似或相近,那么这些音素就可能归并为同一音位。汉语普通话的[a]、[Ą]、[æ]、[ɑ]、[ɐ]就符合“非对立”、“互补”、“相似”等原则,因而可以归并成同一个音梯形。但有些因素如[f]、[ŋ]虽然互补分布,但发音相差很大。不能归并为同一个音位。

  除了上述三条规则外,划分与归并音位还可以参考历史原则、经济原则、匀称原则、土人感原则等。

  60、举例说明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

  答:语言环境简称语境,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一个语言单位出现的前后环境,即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交际的场合及语言交际的背景。

  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

  ①具体义,即具体化。在一定的语境中,语义的内涵变得具体、丰富或增加一些附加意义,由概括的概念变成特指某一具体的个体。语言意义一般具有抽象概括性,外延较宽,内涵比较概括、空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共性。进入语境后,因为与特定的事物联系起来,所指事物的外延缩小、内涵具体、丰富了。比如“油”的语言意义是“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一般不溶于水,容易燃烧”,这个意义是十分概括的,抽象出了“煤油、石油、汽油”等油的特征。当一个司机对乘客说“车里没油了”,这里的“油”是“汽油”的意思。

  ②虚化义,语言单位进入语境后,内涵变得空洞,甚至完全消失。如“周末玩他个痛快”,这句话里的“他”,语言意义完全虚化了,不再具有内涵意义,完全是一种语气。虚化义的语言单位只有形式,意义已经虚化到最少或完全消失的程度。

  ③反义,语言单位感情的临时改变,可以由褒到贬,也可以由贬到褒。如妻子怒斥其夫:“你真英雄!”,这里的“英雄”就由褒义变成了“贬义”。反义模式把一种两极对立的语言单位颠倒过来使用,使交际更加生动活泼,曲折有效,从而起到正面使用这些语言单位所起不到的作用。

  ④转义,语言单位进入语境后,所指对象发生变化,产生字面外的意义。如“他真是个事后诸葛亮”,这里的“诸葛亮”的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指真正的三国人物孔明,而是指善于出谋划策的人。转义使句子或段落发生整体变化,产生字面以外的隐含意义。

  语义在语境中变化的模式是动态的,通过几个途径发生变化,其结果产生各种言语意义。

  61、举例说明语义演变的结果。

  答:语义演变的结果是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只有对比同一语言单位在不同共时层面的含义才能看出这种变化,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语言演变的三种结果:扩大、缩小、转移。

  ①扩大。

  语言单位概括和应用的范围由小变大。一个意义所指概念的外延扩大。词义由单一义项扩大为多个义项。如“节”的本义是“竹节”,后演变出“关节”、“气节”、“节制”等意义。

  ②缩小。

  语言单位所概括和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小。如汉语“汤”原泛指“热水”,现指“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③转移。

  语言单位的意义由指称一个范围的事物变成指称另一个范围内的事物。

  ·通过比喻或借代等途径而产生的转移。如“风雨”本来指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后来比喻“考验、磨难”。又如“涕”在古汉语中是“眼泪”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鼻涕”的意思。

  ·语言单位感情义的转移。如“喽罗”原指“聪明能干的人”,是褒义,现在概念意义和感情意义都发生转移,指“坏人的仆从”。

  62、举例说明词的结构类型。

  答:根据词干的构成情况,可以把词分为单纯词、复合词和派生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自考论坛 自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