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年北大自考心理测验学串讲笔记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16:15   北京自考热线

  第七章 测验分数的解释

  对测验分数的解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使分数具有意义,即我们必须合理的制度测验量表以实现测验结果的数量化。又能为不同的测验导出可比较的量表;二是如果将有意义的信息传达给当事人,即把测验分数与常规比较,依照出个人在测验量表上的相对等级,从而对个人测验作业进行解释。

  第一节 参照常模的分数解释

  一、 常模的团体和常模样本

  1、 常模团体的性质

  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对编制者而言: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这种工作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对测验使用者: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适。

  2、 常模团体的条件

  (1) 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在制定常模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依据不同的变量确定群体,便可得到不同的常规。

  (2) 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3) 样本的大小要适当。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需要100%的样本;如果总体数目达,相应的样本也大,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宜。

  (4) 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我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抽取的标准化样组,它只能反映当时当地的情况。在选择合适常模时,注意选择较为新近的常模。

  3、 取样的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按照随即表顺序选择被试构成样本,或者将抽样范围内的每个人或者每个抽样单位编号,再随即选择,可以避免由于标记、姓名、性别或其它社会赞许性偏见而造成抽样误差。(2)系统抽样:有时在总体数目为N的情况下,若要选择K分之一的被试作为样本,则可以在抽样范围内选择每个第K个人来构成样本。(3)分组抽样(4)分层抽样:在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是分层抽样方法。①分层比例抽样②分层非比例抽样

  4、 常模分数和常模(1)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2)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说的常模,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测验手册上所列的常模通常为一般常模,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特殊常模是为非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为小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

  二、常模的类型及解释

  1、发展常模:人的许多心理特质如智力、技能等,是随着时间以有规律的方式发展的,所以可将个人的成绩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相比较。根据这种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就是发展常模,亦称年龄量表。

  (1)发展顺序量表:因为它告诉人民多大的儿童具备什么能力或行为就表明其发育正常,相应能力或行为早于某年龄出现,说明发育超前,否则即为发育滞后。最早的一个范例是格塞尔发展程序表,其中按月份显示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

  (2)智力年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

  这种分数叫做智力年龄,简称智龄。

  智龄是年龄量表上度量智力的单位。求智龄分方法很简单,只要将儿童在测验上的分数与各年龄组的一般儿童比较,便可给予一个年龄分数。因此在计算中先算出年龄,既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再所有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加在基础年龄上,儿童的智龄是基础年龄与在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

  另外一种使用年龄量表的方法是不把题目分到各年龄组。首先根据被试在整个测验中正确反应的题数或反应时间而得一原始分数,而将标准化样本中每个年龄组的平均原始分数作为年龄常模。通过将原始分数与年龄常模对比,便可求得每个人的智龄。例如某个儿童的原始分数等于8岁组的平均数,则其智力年龄就是8岁。

  一个人的智龄并不一定和他的实龄相符,聪明的儿童,其智龄高于实龄;愚笨的儿童,其智龄低于实龄;只有普通儿童,其智龄与实际年龄相近似。

  (3) 年级当量:实际上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被试属哪一年级的水平,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

  2、 百分位常模及解释

  百分位常模包括百分等级和百分点、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1) 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的百分比。其计算分为:未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计算;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求法。

  (2) 百分点:也称百分位数,与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正好相反,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百分比,而百分点则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百分点的计算可根据直线内插法进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既可以由原始分数计算百分等级,又可以由百分等级确定原始分数。通过这样的双向方式编制的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对照表,就是百分位常模。

  3、 标准分常模及解释

  标准分常模:标准分数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分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

  (1) 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z分数为最典型的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

  (2) 与线性导出分数一样,常态化标准分数也可以被转化成任何方便的形式。当以50为平均数(即加上一个常数50),以10为标准差(乘以一个常数10)来表示时,通常叫做T分数。

  ①T分数:T=50+10z` T分数这一概念最早由麦克尔于1939年提出,含有纪念推孟和桑代克二氏。

  ②标准九分:是另一较知名的标准分数系统,其量表是个9级的分数量表,它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③常态化的标准分数还有标准十分(平均数5,标准差1.5)标准二十分(平均数10,标准差3)

  4、 智商及其意义

  (1) 比率智商:比内-西蒙量表传入美国后,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对其修订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它在心理年龄的基础上,以智商表示测验结果,即以后所说的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提出后,普遍被心理学界和医学界所接受。但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并不同步增长,所以比率智商并不适合于年龄较大的被试;另外,由于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比率智商分布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而相同的比率智商分数在不同年龄就具有不同意义。基于这种考虑,心理学家韦克斯乐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2) 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的标准分数,为使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所以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之上,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因而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的指标。由于离差智商的提出,过去曾使用比率智商的许多测验在后来也使用了离差智商,如在1960年修订的斯一比测验中,就使用的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标准分数量表。必须指出,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标准差不同,其分数的意义便不同。

  5、 百分位与标准分数的共同之处:将被试的分数在团体内做横向比较,而发展量表却是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做纵向比较。

  三、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转换表和剖析图。(TK或XZ)

  第二节 参照效标的分数解释

  在效标参照测验中,一种标准是对测验所包括的材料熟练或掌握的程度,将分数与此种标准比较可以搞清一个人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因为涉及的主要是测验的内容,所以可以把这种分数叫做内容参照分数。另一个比较标准是外在效标,即用预期的效标成绩来解释测验分数,因为涉及的是最后来的结果,所以把这种分数叫做结果参照分数。

  一、效标参照测验及其应用

  参照效标测验是格拉赛提出的。

  效标参照测验优点:(1)不象常模参照测验那样,使能力强者骄傲自满,能力差者长期遭受挫折,效标参照测验巧妙地避开了对得分、名次的过分纠缠,使各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希望。

  (2)常模参照测验无法反映出被试的真正能力和水平,甚至对被试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不清楚。效标参照测验既能发现个人特有的长处,也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常模参照测验就做不到。

  (3)从常模参照测验的得分不能得到被试在外在效标上的表现,效标参照测验则可直接作出解释,有时测验结果的本身可能就是效标。

  (4)效标参照测验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编测验关系更为密切,因而效标参照测验的理论概念更易为教师接受和应用。

  二、内容参照分数及解释

  1、内容参照分数:又叫范围参照,主要是依据被试对某个确定的材料内容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来表示和解释测验结果。

  2、内容参照的表示方法:内容参照的表示方法:掌握分数和正确百分数。(1)掌握分数:订出一个判别被试是否通过或掌握的最低分数,即最低掌握水平,此分数以上,表明被试已达到掌握或熟练水平;此分数以下,表明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2)正确百分数(更为常见):是报告内容参照分数的又一个指标,表明被试者在测验中答对题目的百分比,因而掌握分数的二分法记分来表示掌握或熟练程度更为合适。

  正确百分数=答对题目数/总题目数х100

  三、结果参照分数及解释

  1、果参照分数:实际上是一个效标分数,即用效标行为的水准来表示测验的结果,而且也是对被试未来作为的预测。

  2、结果参照分数表示法

  (1)期望结果的概率:通过一种简单的图表,显示出获得特定测验分数的人得到每一种效标分数的百分比,即将测验成绩以产生各种不同结果的概率来描述。

  (2)预期的效标分数:将具有不同测验分数的人所可能获得的预期效标分数用图表显示出来。

  第三节 测验分数的解释与报告

  一、测验分数的综合分析

  1、根据心理测量的特点进行分析:由于测验误差的影响,被试测验分数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故应该永远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点。

  2、要考虑测验前的经历和测验时的情景:(1)为了能对测验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考虑在内。(2)测验情镜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3、要考虑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为了对测验分数做出确切的解释,只有常摩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资料。

  4、于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为了使不同测验分数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量表上。具体做法是将两个测验都对同一样本进行施测,并把两种测验的原始分数都换算成百分等级,然后用该百分等级作为中介,就可以作出一个等价的原始分数表,另一种是用相同的标准分数作等值的基础,此种方法叫做线性等值。

  二、报告分数的具体建议

  1、不应把测验分数直接告诉被试本人或家长、学校班主任等有关人员,应告诉的是测验分数的解释和建议。

  2、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3、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

  4、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

  5、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6、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心理影响。

  7、要让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8、测验结果应向无关人员保密。

  第八章 智力测验

  第一节 智力的概念及智力分数

  一、智力和智力的构成理论

  1、智力(简答题)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推孟认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与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把智力解释为“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

  (2)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伯金汉):“智力就是获得知识及保持知识的能力”(汉蒙)。

  (3)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智力是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潜能”(斯特恩)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大体是学习的能力、保持知识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及应付新环境的能力。

  3、 智力结构理论:(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普通因素),另外人的智力活动中还存在着S因素(特殊因素),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在某些方面表现。(2)瑟斯顿的群因素理论:与二因素论相反,智力是由一群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的,各种智力活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一群中有一个基本因素是共同的(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智力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并用三个维度的立体模型来描述智力的结构。其设想,没一个内容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操作而产生不同的产品,可以得到4*5*6=120种单独的智力因素。(4)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流体智力,一种是晶体智力。①流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主要和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这种智力几乎可以转换到一切要求智力的练习活动中,所以称为流体智力②晶体智力: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这种智力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故称晶体智力。

  二、智力及计算方法

  1、智商的提出:1904年比内与其助手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1908年第一次修订,修订后的量表首先采用了心理年龄,或称智力年龄的概念,简称心龄或智龄。心龄不能表示聪明或愚笨的程度,如果要比较不同年龄的两个小孩子哪个更聪明或愚笨,只用心龄便无法解决,这样就需要计算智力商数了

  2、智商的计算

  (1)比率智商: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是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所得商数,即为智力商数,或比率商数。

  ○a优点:比率智商可使不同年龄者的智力水平相互比较,可以表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b局限:认得生理年龄是与年俱增的,而心理年龄并不与年俱增,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以后会产生稳定不前甚至下降的趋势,这样就会降低IQ分数,而不能正确地反映出实际的智力水平,故它不适用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现在很少使用。

  (2)离差智商:韦克斯勒提出离差智商的概念,是采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表示被试偏离他本人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量数,是依据测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

  1960年推孟在修订斯坦福-比内量表时,标准化样本得到的数值,定IQ均值为100,标准差16。

  第二节 个体智力测验

  一、 比内-西蒙量表

  1、 比内-西蒙量表的发展:是智力测验中运用广泛、影响较大的量表。最早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于1905年编制而成,称比内-西蒙量表。1908年比内发表修订后的比内-西蒙量表,将测验成绩用 “智力年龄”来表示,并建立了常模,这是心理测验史上的一个创新。1916年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最负盛名,史称1916量表,并首次引入了比率智商的概念,以IQ作为比较人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20年后(1936年),推孟教授和助手梅里尔于1937年第一次对斯坦福-比内量表进行修订,修订后由L和M型两个等值量表构成。

[上一页] [1] [2] [3] [4]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自考论坛 自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