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告别百分制 为唯分数论松绑

2015年05月26日11:05   教育专栏  作者:线教平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一直在考问着教育改革者。近年来,关于高校改革的一举一动往往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舆论热议。近日,清华[微博]大学[微博]公布了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学生正式成绩单中的成绩记录为等级形式,将不再采用传统的百分制。

  尽管百分制改等级制的做法并非清华首创,但其名校效应带来的链条反应和其对高校教育生态的深远影响仍不可小觑。进一步说来,从“100分”到“A+”,由阿拉伯数字变成英文字母的改革释放出的深层次信号,正是带动高校降低学生评价的分数选拔色彩,摒弃教育功利观;促进教育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真正回归以生为本!

  然而,这是否就说明了等级制一定优于百分制呢?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在《教育评价》一文中提出了“双向选择”——“教育的功能:挑选还是发展”。其实,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来说,百分制无疑是一种“挑选式”教育,而等级制倾向于“发展式”教育功能。两者并无所谓对错之分,各有自身的适应对象与范围。就当下高等教育多年来备受诟病的“唯分数论”现象,清华大学此番着眼于构建全新学业评价体系的大胆改革,颇值得称赞。

  从复旦大学[微博]投毒案到人大[微博]学子跳楼,从晕血大学女生“献血”不为公益为加分,到学生论文频现“抄袭门”……细想为何近年来发生在象牙塔里的负面事件曾出不穷?寻其根本,这与当下功利性的唯分数论教育生态有着密切关联。

  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在《吾国教育之病理》一书中指出,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下,形成了一种“学历军备竞赛”的局面,而这让我们多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几乎成了伪命题。另据媒体报道,一份由清华学生发起的“清华和MIT(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主要学习动机”调查显示,MIT学生的第一动机是“认知内驱力”,即对知识本身的渴望与好奇;清华学生的第一动机则是“通过成绩获得尊重和认可”。两种学习动机有着本质的差异,令人惭愧、催人深思!

  可以说,唯分数论在无形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这本身是迫使教育蒙上双眼,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渐渐背离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倡导多年,其实归结为一点,还是要瞄准“回归”本义:教育不只有一种衡量、甄别、选拨的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要培育未来建设者们的文明素养,构建他们强健的精神家园。从这一点来说,百分制改等级制的改革顺应潮流,是高等教育前进路上的一小步,却是在抓住评价的“牛鼻子”,倒逼教育教学各方面从过去单纯注重结果,转变为更注重发展过程,正是转变学生观、带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一大步。

  “它更像是一个’扳手’,在冲破分分盘算枷锁束缚的同时,叫醒学生学习的内生驱动力,实现教育从’灌满一桶水’到’点燃一团火’的改变。”那么,清华大学此次率先试水,能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能否产生“涟漪效应”,带动更多高校参与其中?能否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转变?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期盼清华大学做出示范,立足扎实实践,协同多方合力,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成长服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清华大学 高考 大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