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名师激发斗志:走!骑车去十三陵水库

2016年01月27日10:04   教育专栏  作者:爱生活推荐  

  本文作者:陈年年 北京四中语文老师,从教15年。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鱼的语文课(Chinese_class_cnn) 个人媒体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2012年8月16日,天气晴好,在G6高速的辅路上,曾有一行六人的自行车队驶过,那是我和本班五名男同学骑车往返十三陵水库的身影。

  文科班男生少,成绩参差不齐,只有两位同学拔尖,为了在高三之前激发男生的斗志,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实力,我把他们召集到一起,开始了这趟行程100公里的旅程。我想让男孩子们知道,自己没有挑战过的、看上去挺困难的事情,其实是可以靠自己一步步去做成的。这次行程和未来的高考[微博]一样,是你从未经历过而又必须完成的,你一定做得到!更何况,再不疯狂我们就老啦!

  怎么保证一定能完成呢?我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首先是物质上的准备。我要求他们提前保养了自己的自行车,保证各部件能正常运行,有条件的要带上自行车头盔。另外,因为不熟悉高速两边的路况和商店分布,我要求他们每人带至少两大桶1L装的饮用水。我自己则提前两个月开始跑步,恢复体力,保证那天我一定能坚持下来。因为我是组织者,他们谁都可以半路倒下,唯独我不能。身体、交通工具、水都有了保障,物质上大体就可以了。

  其次是精神上的准备。我建议他们可以提前在电子地图上看看线路,了解行程概况。他们都很兴奋,觉得这会是一次很好玩的行程,但有一位同学事到临头居然认为我们是要骑车绕后海什刹海……当然,谁也没有料到回城时的痛苦和绝望。看来,心理准备永远是做不充分的。事非经过不知难。

  第三是行程中的陪伴和鼓励。一路去十三陵水库的时候,轻松愉悦,不久就到了昌平镇,舒舒服服地吃了午餐,继续向目的地进发。在水库南岸的山路上,费劲地爬上坡路,然后痛快地放下坡,怎一个“爽”字了得!在水边玩了半个多小时,天高云淡,水绿山青,怎么一个“美”字了得! 

  回城时,开始出状况了。

  五个孩子慢慢形成了三个梯队。两人干劲十足冲在最前面,一人居中,两人远远地落在后面,前后差出了快一里地。体力开始跟不上了。我一会儿冲到前面让前面的同学慢一些等一等,一会儿落在后面陪着那两位同学,并且跟他们说:“跟自己说:‘我能行!’”“送自己一个微笑吧,加油!”

  另一件事也出现了:他们都没水了。他们五个只有一人按我的要求备足了水,而这时路边只有树林或庄稼,根本没有商店。我把水分给他们,交代省着点,到前面有卖水的地方一定多买几瓶。原先还有美丽的风景,现在只有机械地蹬腿踩脚踏。原先还谈笑风生,现在则只有沉默。我不停地鼓励他们,约定到前面第一家快餐店就歇脚,也算是目标激励吧。这样一直熬到了北四环。

  事后,M同学这样记述:“脚搭在脚蹬上,让两条腿机械地做着一次次的圆周运动,眼里除了前方的路,我都看不到什么其他别的东西。书包里的水越来越少,肌肉变得越来越僵硬,脸上的表情都已经消失殆尽。回头看看身后的同学,或者是前面的年年,大家说的话都很少,基本上都在安安静静地骑着车,偶尔我还会问句:‘陈老师咱们骑到哪里了?’年年对着刚遇到的一个路牌,说:‘离北五环还有十九公里!’十九公里……还好,不算很长。等了半天,我又问:‘陈老师咱们现在再哪里?’‘离北五环还有十七公里吧!’这么久了才仅仅两公里!顿时我就没劲儿了。”

  余下的行程的确是“熬”到头的。当我们最终到达最终目的地天安门的时候,我们的六人团队还有四个人。一人因肌肉拉伤在四环打车回家,一人因家在西三环从三环直接回家。那时已经是夜里九点了。早上九点从学校出发,晚上九点到天安门,12小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公里也已经被征服了。

  事情就这样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了。这世界之所以奇妙,就在于你不知到一粒种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花香会吸引谁为之着迷。

  接下来的收获,接二连三,都是属于意料之外的。

  先说L同学的收获。他事后写到:“我们用了十分钟吃奶的劲去骑上坡,只为了享受下坡的那两分钟的快感;我们用了五个小时忍受着臀部的疼痛,只为了在水塘旁玩半个小时——照几张相,扔几块石头;我们用了六个小时拖着近乎崩溃的身体来到了天安门,只为了在天安门前用一分钟照一张相片;我们用了一生的时间在人间摸爬滚打,只为了离开这个世界时那一瞬的安详……那短暂的快乐,是要用漫长的痛快来换的。这其实是一个等价的交易。就像上坡和下坡。为了那份快感,爬再多的上坡我们也心甘情愿!也许有及时行乐主义者会嘲笑我们的愚蠢,那是他嫉妒我们,因为他不知道下坡的感觉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要想下坡,上坡是必然的。”有了这样认识的他,从高二三十多名一路冲进前十名,成了全班唯一一个每次考试都在前进的同学。2013年高考,他考进了香港大学[微博]。我向他致敬!不是因为他考上了港大,而是因为他拥有了更好的人生状态。

  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是“人”,而不是考试的分数、考上的学校。北京大学[微博]有俞敏洪[微博],北京林业大学[微博]也会有何巧女女士,杭州师范学院也会出马云[微博]。真正重要的是我培育出了什么样的孩子,而不是我培育出了几百名清华[微博]几百名北大。

  被考试和分数压抑着的孩子们也请你们思考一件事:我为什么要上学,要出成绩,要考上好的大学,要出国……龙应台给出的回答是:“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附议,然后补充一句:“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再说M同学。他有这样的收获:“从十三陵出发,这回程的每一分钟,每一公里都显得极其漫长。在国道G6上,我心里默默盘算着,‘离北六环还有七公里’,‘六环入口’,‘离北五环还有十七公里’……就在这样一点点数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们原先的终点,其实才是起点,而出发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终点——我们一定要回到的家。我甚至会在经过北五环的入口上清桥的时候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两个小时前企盼的那个似乎遥不可及的目标,虽然它离家仍然是那么那么的远,可站在这座桥面前,我知道,我快要到终点了。当一个未知的旅途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时候,冲到一个漂亮的景致前可能会让你兴奋一会儿,但若要走到最后,我们需要在一路的忐忑中找寻坚持住的动力,一步步往下走,让眼前的迷雾变得越来越薄,找到我们自己真正的目的地,自己真正的终点。”这显然是我意料之外的收获。是啊,高考哪里是终点呢?它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驿站,自己的梦想才是最终的目的地。我们要经历的繁忙压抑的高三,其实不是以高考为目标的,而是以人生为目标的。我也要向他致敬!因为他教育了我。

  我曾跟我的学生们说:我们的生活数字化了,身份证号、学号、银行卡号、QQ号、微信号、邮箱号、各种账户密码……都是数字。但更可怕的是,我们的人生价值似乎也被数字化了——小时候,看你能考到少分,长大了,看你能挣多少钱。我多希望自己能摆脱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也希望你们能摆脱这种评价方式。

  曾有网友给我留言:“在职业倦怠中坚持走下去的,一定是纯粹的热爱了。与一切外在无关。这跟崇高无关,只是听从了内心,仅此而已。说实话,现在的学生都比我现实,向课外延伸的部分(如纯文学的东西,好电影,好音乐)他们会质疑:考试考吗?不考是吧?那干嘛要说要印要赏析?不如做张数学卷子! 我在吃力地跟所谓‘现实’争抢地盘,说不出为什么,只是想他们将来精神世界能更柔软一点诗意一点,跟贫富无关。呃,然并卵⋯呃,还是不愿放弃我自己这个执念。我想听听您的建议,我该怎么做?”这位老师没有我幸福,因为我面对的孩子多数不会有这种想法,他们很愿意听老师讲讲课外的东西,很愿意听他们的年年老师“跑题”。

  但我也知道,他所面对的情况在全国应该很普遍,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数字”评级系统。我能怎么说呢?我只能勉强跟这位同行说:“坚持做自己,有一部分孩子的心灵还是醒着的。我们没那么大的魅力可以影响很多人,教一届学生,能影响一两个,足矣。有时候,我们把期待放的太高了。”语言都是无力的啊!我多么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各级教育领导们能想清楚这件事的恶果,多希望家长[微博]、老师和孩子们都能挣脱这个枷锁。分数是很重要,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客观地一种绩效检验,但一个孩子的生命价值怎么能用简单的分数衡量呢?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在学生生涯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学会自己学习新知识,练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学会自己去处理学生、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矛盾,这才是比较重要的吧。当一个孩子有了比较好的状态,分数会是其中必有的一个小小的收获。

  最后说我的收获。

  在那天回城的时候,我一路上不断给孩子们鼓劲,告诉他们:要对自己说“我能行”;要送给自己一个微笑。我自作多情地觉得,自己的这种激励和陪伴是起了作用的。但是事后交流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提到这件事。我想,这或许就是教育者真实的情况:你很难准确地知道教育过程中自己到底起了哪些作用。那年高考结束之后,给我写感谢信的两位家长,以及通过电话和短信表达感谢的几位家长,都不是我平时下力气最大的孩子的家长。因此,孩子的成绩与自己的工作有多大的关系,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老师自己主观的一厢情愿。

  教师,其实是一个容易自作多情的行业。所有的教育故事都有把教育简化了的嫌疑。教育之复杂,就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活泼泼的“人”。不居功,不自傲,不自作多情,应该是教育者应有的自然而然的心态。

  走吧,让我们骑车去十三陵水库吧,让我们奔向自己的生活吧。“事情似乎就是这样,种籽在土地里发芽而不能在石块上发芽,在不同的土壤里也不可能得到同样的收成。”这奇妙的世界,让我们自己去探索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北京四中 北京林业大学 高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